“以后有机会,我们实验室愿意再接受你的拍摄!”
姜远寒谦虚笑着一一回应。
她心里明白,这不仅是属于她的荣耀,更是属于霍衍和整个科研院的。
京市的街道上贴满了宣传画和标语,空气里带着一种正在变化的气息。
姜远寒执导的电影上映已经半个多月,观影人次还在不断攀升。
原本以为这股热度会随着时间消退,没想到却愈演愈烈。
不仅是工厂、机关单位在组织职工去看,连学校、部队也在点名要求学习。
许多人走出影院时眼眶都是红的,尤其是那些科研人员的家属,几乎是哭着说:“终于有人把他们说出来了!”
电影的影响力不止于此。
就在上周,文化部收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邀请,东欧某国举办的青年电影节,点名要邀请青年导演姜远寒携片参展。
紧接着,法国的一家报纸刊登了长篇影评,直接称她是“来自东方的锐利之声”,并写道:“她的镜头没有矫饰,却让人看见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消息一出,整个文艺圈都沸腾了。
对八十年代的电影人来说,能走出国门就是至高荣誉,更别说是在国际影展上展映。
可是,赞誉的声音传来的同时,质疑也如影随形。
不久之后,一个文化交流团抵达京市。队伍里有几位来自东欧的电影工作者,他们通过字幕看了这部电影,竟在现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
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导演,激动地握着姜远寒的手,用带口音的中文说道:“你们的电影,有力量!不是造作的,不是虚假的,是活生生的人民!”
另一位外国记者也兴奋地说:“我愿意把这部片子介绍给我的国家,更多人该看到它。”
这样的赞誉分量极重。
新闻很快被写进了京报,一时间,“青年导演姜远寒”成了文化圈子里的新名字。
家里,韦桂芳把报纸摊在桌上,笑得合不拢嘴:“小寒啊,你现在可是咱们家的光荣!”
姜超元更是眯眼点头:“这丫头,有出息!”
姜远寒却没飘飘然。
她只是轻声说:“这是大家的功劳。”
可心底那股坚定,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当然,外界并非全是赞誉。
在热烈掌声的背后,也有一些酸话悄然出现。
“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当什么导演?”
“她能成名,不还是靠男人撑腰?”
这些声音传到姜远寒耳里时,她只是冷笑。
经历过前世的悲惨,她早已不是那个会委曲求全的女人。
她反唇相讥:“能不能成名,观众最清楚,嘴巴酸的人,也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能耐。”
这番话不胫而走,反倒让更多人佩服她的直率。
夜晚,科研院的小路上。
霍衍结束实验,推开实验楼的门,迎面看到蹲在台阶上等他的姜远寒。
她怀里抱着个小纸袋,神色有些不自在:“今天……我想请你吃点心。”
霍衍挑眉,低声一笑:“谢我?”
“嗯。”姜远寒直视他,眼神真挚,“这部电影能顺利公映,我知道你背后帮了不少忙,霍衍,谢谢你。”
霍衍盯着她,目光深沉。
片刻后,他伸手接过袋子,唇角微微一勾:“远寒,你终于愿意承认,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姜远寒怔了怔,耳尖微红。
她忍俊不禁:“你这个说法,我怎么听着怪怪的?”
霍衍眼底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笑意,随即压低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