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小时过去,窗外天色已暗。
戴老喝了口凉茶,慢慢站起来:“写得差不多了吧,年轻人,我累了。”
姜远寒忙站起来扶他,低声说:“我以后还能来听您讲吗?”
戴老摆了摆手:“来吧,你愿意听,我就愿意说。”
她郑重地应下:“等我完成剧本,一定拿给您看。”
戴老笑得慈祥:“我等着呢,小姑娘。”
……
走出研究院大门时,地面潮湿,像是刚下过一场无声的雨。
霍衍正站在楼下等她,手里提着一袋热豆浆和两块焦香的烧饼。
“你怎么知道我没吃饭?”她接过,眨了眨眼。
“你进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拿,肯定一口水都没喝。”霍衍淡声道,语气柔得像风。
“那你怎么不跟我一起进去?”
“你有自己的空间。”他说,“我进去会影响你问话。”
姜远寒咬了一口烧饼,面皮焦脆,咸香扑鼻,眼睛却慢慢湿了。
霍衍轻声说:“你不用一个人记住这些事,我也在。”
她望向他,豁然开朗地笑了:“我们去吃豆花吧!”
霍衍宠溺地看着她:“在我办公室等我十分钟,我写完实验报告就去。”
“好!”
一周后,姜远寒的剧本初稿完成了大半。
她每天在自己屋里写到凌晨两点,屋檐上风吹草动她都没听见,桌角垫着戴启明写下的一页旧资料,台灯下笔记本一摞摞,写坏了三根笔。
她把那群“无声者”的经历,一点点摊进纸页里:实验失败、项目推翻、默默牺牲,还有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的背影。
她知道,这部剧本,一定会惹麻烦。
果然,周一一早,她接到了市里文宣处的电话。
“姜同志,你是不是在写关于研究院题材的剧本?”那头的人语气不善,“你把内容给谁看过?有没有交审?”
姜远寒拿着话筒,冷静地答:“我目前还在初稿阶段,已经征得部分受访人本人同意,访谈资料全部整理归档,剧本未公开发布,也未送审,所以谈不上违规。”
那边顿了顿,声音里带了火气:“我提醒你一句,不是什么都能写的,更不是谁都能采访!你写剧本可以,但别触碰敏感题材,尤其别拿单位的事去艺术加工!”
姜远寒脸色沉下来:“我写的都是事实,采访也经过当事人同意。”
“姜同志,我最后说一次,”那人压低嗓音,“研究系统内部的隐秘情况,不适合宣扬,你要是坚持下去,出了事别怪我没警告过你!”
啪的一声,那边挂了电话。
261章 你想成名想疯了?
电话挂断后,姜远寒站在屋里,手还握着话筒,指节泛白。
窗外传来邻居小孩踢毽子的声音,她没听见。
耳边嗡嗡作响,全是那句:“你要是坚持下去,出了事我们可不会兜着。”
她不是没想过最坏的结果。
可真的听到这些话从官方嘴里说出来时,那种夹杂着威胁与警告的冷意,还是让她整个人像是被冰水泼了一身。
她缓缓坐下,伸手把稿纸理整齐,手背却微微发颤。
“怕了?”她轻声问自己。
没人回答,只有窗外风把洗衣绳吹得啪啪作响。
过了几分钟,她站起身,重新拧紧桌上的墨水瓶盖,把稿纸全装进布袋,披上外套出了门。
她没去任何政府单位,也没去研究院,而是一路骑车去了邮电局。
她要寄一份剧本副本出去,一份寄给京市剧协,一份寄给李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