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25 / 35)

雁归离 藏于山海 93635 字 6天前

“公孙雪与程羡之感情如何哀家不论,可他二人是皇帝亲赐的婚事,你敢做出此等伤风败俗之事,实在有辱姜家门风。”

“难怪你不急着回山海关,也不愿去西北,感情是因为这个?”姜太后指尖用力而泛红,眼尾布满红丝。

“姑母,侄儿知道错了,”姜青生求饶说,“还请姑母救救侄儿……”

“你与公孙雪在未央楼相见?”姜太后暗想,“你当真是疯了,就不怕公孙雪是程羡之特意派出的眼线,只为引你入局,为的就是将你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你还沾沾自喜夺了他的人,我姜家怎会有你这种蠢笨之人。”

“姑母……”即便此刻姜青生也绝无悔恨之意,他只道是自己运气不佳。

姜太后甩开衣袖,抽回手,冷冷说:“罢了,只要你抵死不认,一个玉佩无法断定你的罪行,只是西北的差事恐怕是无望了,你回山海关去,暂时避避风头,待立了军功,哀家再请旨将你派去西北。西北之权,必须握在姜家手中才能抗衡如今朝中局面,不然我姜家几十年基业,恐怕再不复光景。”

事已至此,姜青生再不愿意,也没有他法。

“那公孙雪腹中胎儿,侄儿想……”

“此事涉及三家颜面,并非小事,程羡之若不提,便是有意压下,这个血脉本就不该是我姜家的,程羡之若容不下也不会留着公孙雪在府中养胎,早就一碗避子药下肚了,还至于等到现在?”

“姑母,姑母说的是……”

这事若是败露,最该急的人应该是公孙家,程羡之乃是受害方,事发后又对公孙雪礼待有加,不曾为难,只会更博同情。

而姜家名声受损,姜青生最多不该是多个败坏名声的污名,久而久之大家记忆也会消散。

不好过的只有公孙雪,女子处境自古就是如此,公孙雪不是想不到这种后果,可她还是选择这么做了。

山海关数月前便不安宁,姜国公的战报里将突厥打得节节败退,仗着军功,姜太后对李庭风软硬兼施,姜青生抵死不认与刺客联系,此事僵持不下,若一直关押姜青生反倒说不过去。

程羡之又派人去未央楼查探,做做样子,证据不足便把姜青生给放了。

戏班子是程羡之一早就放入未央楼的诱饵,目的就是姜青生,谁料姜青生在楼阶第一眼见了公孙雪,便生了别样心思。

后来二人主动入了他设的局,李庭风要安排刺客搅乱宫宴,意图打乱太后要世家女入宫的计划,再混淆视听,转移太后与世家党羽对容妃肚子龙嗣的注意。

宫内行刺过后,人心惶惶,有意与姜家结交的,也只能放一放,而姜太后一直举荐姜青生前往西北,李庭风又有意另寻他人镇守西北。

而那丢在未央楼雅间的玉佩,正巧到了寒舟手中,程羡之因此顺手推舟,把姜青生拉入局里,打破姜太后指派他去西北的谋划。

姜青生戴罪立功,领了旨意去山海关支援,只是京都受了一遭打击,姜青生在战场上急于求成,屡次不听指挥,违抗军令,独断专行,抗令带着军队深入敌军内部。

意图一举歼灭敌方阵营,不料突厥早有防备,将三千精锐围杀在陷阱里,姜青生侥幸在士兵的厮杀中逃出围猎,苟回山海关主营地。

可大岚因此错失良机,又损失惨重,姜青生此举,连同姜海义在山海关兢兢业业打下的战绩和姜家脸面,一同丢进了突厥军营。

朝中一时间风波不断,声讨姜青生的折子堆积如山,李庭风迫于压力,只能下旨,以违抗军令,致使兵败,无数将士殒命为由,问斩姜青生,于山海关就地行刑。

姜海义见着儿子人头落地那一瞬,心中愤恨难平,战场上杀出的棱角,随着姜青生掉落的人头,逐渐变得狰狞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