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再现墨家的千古悲情(1 / 2)

墨杀 高渔 3392 字 2天前

附录1 再现墨家的千古悲情

文/黄蕉风(著名青年学者,墨家基督徒、墨学研究者。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神学院博士、国际儒学课程培训师)

近年来关于墨家元素的文化产品不少,《墨子攻略》和《秦时明月》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在我目之所及,高渔兄的新作——长篇都市悬念动作小说《墨杀》,是唯一一本以墨家文化元素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填补了当代墨家元素文化产品的空白,第一次使得墨家活化到了小说这种载体上,实在值得重点推荐和关注。

把《墨杀》放到中国墨学发展史的脉络上观看,可能更有利于明白高渔兄小说之于当前墨家在当代复兴的重要意义。

相对于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读者可能并不太了解在先秦和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学派。传统意义上,统摄整个先秦至汉初的政治哲学乃儒、法、墨、道四家。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之外的诸子学逐渐沦为旁支,不再具有主导政治话语权的地位。然而这并不代表儒家之外的文化传统彻底消亡,它们有的以“民间”和“在野”的“体制外”形式继续存在(如汉初墨侠);有的走向士人内心深处,成为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如魏晋玄学);有的借壳上市“儒表法里”;有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如严官酷吏与文景中兴)。

墨家从先秦开始就是儒家最坚定的反对派和论敌。《墨子》中收录《非儒》自不用说,以“孔丘”代“孔子”,更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谈到墨家时,以“禽兽”相称。“儒墨斗法”是中国两千年历史上时间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学术论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奏,墨家因故在儒术“独尊”后遭打压,终致沦为千年绝学。

民国知识分子胡适、梁启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中重新发掘先秦名家、墨家的名实之辩,使得国人破除了中国传统文化无逻辑思维的误区;梁启超则撰写《墨子学案》《墨经校释》《子墨子学说》《墨子之论理学》等墨学论著,开启自清末朴学大师孙诒让《墨子间诂》以来的“第二波墨学复兴”浪潮。胡适、梁启超弘扬墨学的一个潜在动机,是期望引入墨家“兼爱非攻,苦行济世”的群体模范和墨翟“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伟大人格,以此改良国人长久形成的冷漠、自私、麻木、残酷的民族劣根性和国民性格;以墨学中所展现的科技精神、逻辑精神、实证精神、牺牲精神来接引西方的自由、民主、科学与人权。以上大概是墨家或者说墨子学说在近代中国的状况。

最近这几年,得益于中央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建设和国学复兴的大浪潮,墨家元素文化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无论是电影、电视、动画、图书还是其他各种周边产品,日益丰富。比如,《墨攻》算是中国近年来唯一一部正面展示战国时代墨家组织的古装史诗电影。这部2006年拍摄的电影,通过银幕,第一次让中国的观众了解到“墨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刘德华饰演的墨家子弟革离,秉持墨家“兼爱”“非攻”的和平精神,只身一人前往梁国帮助守城,打退赵国大军,颇有乃祖师墨翟“止楚攻宋”的风范。不过,墨家历史上是否真的建制成“军”(即影片中所谓“墨家军”),而墨家的守御机关术真有如电影中如此出神入化,实未可知。除了大片必须具备的武打招式、战争场面、明星效应,墨家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也是《墨攻》引起观众兴趣的原因。

电影《墨攻》改编自日本同名漫画,小说《墨攻》获得过中岛敦纪念奖。电影只改编到漫画的一半,后一半已经涉及墨家三分、西入秦国等史实,关于墨家后学的还原也有模有样。不过酒见贤一安排的革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