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制官,也就是慎国公本人,宣读制书。
“兹尔择礼部尚书白成文女为安王妃,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令国公与陆太傅四拜行礼,鸿胪寺卿奏礼毕。
上兴,引礼官引制案、节案由长安门左门出,慎国公引礼物随之而出。
至长安门外,正、副使取节书、制书于彩舆中。仪仗大乐前行,从二门出,至皇城东门外,正、副使要更换吉服,乘马至安王妃家举行纳采之礼。
直到这一步,群臣才发现,这哪里是亲王纳妃该有的礼制,这分明是太子妃的仪制!
为显尊亲有别,亲王纳妃时省去纳采一节,唯独太子纳妃时,才有此礼,以显太子与亲王有别。
当下就有御史进言,此于礼不合。
然而圣人却道,“此乃高皇帝为安王娶亲所行之礼,朕亦不敢违之。”
御史心中无语,您怎么不说后来这一条还给改了呢?!
本朝太·祖立国时,礼制尚且不全,到安王成婚时,因其乃高皇后幼子,高皇后生前放心不下者,唯有安王。所以高皇帝对安王关怀备至,为其娶亲时更是一度直逼太子。
不过那时候太子不计较弟弟的逾制,并且对安王十分疼爱。可如今的太子不是睿宗皇帝,如今的安王也不是初代安康王。
也不知道太子殿下介不介意,毕竟当初他迎娶太子妃时,可没有纳采这一环节。
太子其实是不介意的。因为圣人道太子妃久病,正好借安王妃大婚之喜,给太子妃也冲一冲。于是太子心里非但一点儿疙瘩没有,反倒对圣人和亦安十分感激。毕竟有给妻子冲喜的意思在里面,便是太子,也有些不好意思。
所以除去纳采之礼外,安王大婚的典礼,也要在宫中举办。因为安惠王薨逝不满半年,所以圣人决意,在宫中为安王妃举行大婚典礼,只是不留宿宫中。婚礼之后,安王妃夫妇复居永襄郡王府。直到安惠王丧期一过,再行搬入安王府中。
圣人对安王妃,已经不是一般恩遇。
这要是让御史知道,还不知道得怎么吐槽呢。
只有以往宣宗皇帝在时,一切待遇规格都远超几个弟弟。圣人在这一点上,倒是很恪守祖训。
而且看看这些都是什么人物?传制官是慎国公,引礼官是内阁大学士,执事官是鸿胪寺卿。正使是圣人亲家令国公,副使是圣人最信任的陆太傅。护送纳采礼去白府的是锦衣卫指挥使,加二品衔的周璋。
宗室、勋贵、外戚、清流、亲信,齐活儿了。
光是纳采礼,就看得人眼晕。
玄纁纻丝二匹,玄、纁各一匹,用红绿罗销金束子六个。
金一百两、珍珠五十两。用红绿罗销金袋五个。
银一千两。
各色紵丝五十匹。
绢五十匹,大红罗十匹 ,生纱十匹。
线胭脂一百个,金花胭脂十两。
北羊六牵,用红绿罗销金盖袱六条,并牵羊红麻索六条。
猪六口、鹅二十八对。
酒一百二十瓶,用红绿罗销金小盖袱一百二十条,每条坠角铜钱四个。
喜饼一百二十个,用红花纸贴面。
茶一十二袋。
白熟米四石,作八合。每合上用染色红米二升。
面六十袋,用红花纸贴面。
这还只是纳采礼。
等到安王妃仪仗再一露面,不说百官,舞阳长公主见了都倒吸一口凉气。
怎么还有五色绣幡?别不是拿错了吧?
这阵仗,哪个见了不目瞪口呆?
然而圣人已经布置好一切,这时候再反对,也来不及了。
便是迎娶了一位公主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