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16 / 26)

要是压不对人,自然求着今上圣寿无疆,兴许这事儿就过去了。要是压对了人,那自然是盼着圣人早日龙驭上宾,只等着新君继位。若是拖得太久,谁知道改朝换代那一日,新君还记不记得自家?

陆氏也对窦氏说了掏心窝子的话,“这一回父亲纵是唯圣人之意是从,可我公公那里,百官却是要一句准话的。”

和令国公不同的是,白阁老毕竟是掌着实权的内阁次辅,令国公可以不表态,他靠的是祖上的功勋以及圣人的恩宠。便是陆太傅,出仕的目的也是为了报答两代圣人,在立储的问题上可以保持沉默。

然而白阁老不行,他是完全在圣人一朝出仕,是得了圣人垂青,才会在四十出头的年纪坐上宰辅的位置,可以说是恩隆无出其右。若是在圣人立储的关键时刻含糊立场,只怕会被文武百官戳着脊梁骨骂。背个滑头的名声算是轻的,前朝因为立储之事而落得身败名裂的辅臣又不是没有。

若是在这个问题上立场不明,暧昧不清,那无疑是自绝于百官,纵是圣人了太子,白阁老日后也别想清净。

对于部分官员的询问,白阁老给出的回复是,开印之后还要与秦首辅与宋阁老商议,立储是大事,最后还要入宫面圣,不能由内阁或者百官选出一位殿下报给陛下,那样是欺君擅权。

这话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哪一位亲王,虽然不能令部分官员满意,可白阁老这话确实说到了点上。储君人选不是他们张嘴闭嘴就能定下的,还要请圣人过目才是。

于是白阁老艰难地挨到十六,等见了秦阁老、宋阁老后,才道,“两位,今日之事如何?”内阁比文武百官更希望早日定下储君人选,可也更不希望自家在立太子的风波之中被波及到。

秦首辅当机立断,“喊上太傅,我等入宫面圣,总要听一听圣人的意思。”

白阁老面上神色不动,看不出心里在想什么。对于秦阁老这时候还要捎带上自己亲家的举动,放到旁人身上,这会子早就骂娘了。

陆太傅虽然位高,但一贯不参与朝政,睿宗皇帝在世时,也只是做过睿宗的老师。圣人把教导下一任皇帝的任务交给陆太傅,本来就是希望陆太傅能培养一个品行出众的继承人。

便是如今,陆太傅也只是挂着太傅虚衔,并不参与朝事。

白阁老尚未开口,解围的却是宋阁老,“我等是辅臣,自去面见陛下即可,太傅为先太子之师,这时候还是避嫌为好。”

第097章 探望

白阁老心中对宋阁老甚是感激, 也顺势道,“如此也好。”

宋阁老的理由挑不出错儿来,秦阁老也只能放弃这个想法。首辅倒也不是想拖着太傅一起往坑里跳, 他是想着陆太傅这些年在圣人心里毕竟不一样, 不然当年怎么没让陆太傅做首辅,反而去做了睿宗皇帝的老师?

如此, 由秦首辅打头, 白阁老和宋阁老相陪,三人入宫陛见。

为了立储一事而来寻三位阁老的大臣在内阁值房没见着人, 这才从书吏口中得知,原来几位阁老已经入宫去了。

而正处在立储漩涡之中的三王, 却罕见地没有在一众大臣面前露面。应该说自从圣人在宫宴上流露出要立太子的想法后,三王就一直避居王府,就连三位王妃也是如此, 此后就再没出现在各家宗室女眷的宴席上,也不在王府宴客。

二十这日, 郑妈妈派人回来传话, 说是大姑娘想见一见家中姊妹。陆氏想了想,便带了亦婵、亦宁、亦婉与亦和前去,留了亦安与儿媳张氏看家。

一来亦安守制的日子还未到, 二来陆氏恐带那么多姐妹过去,反倒给亦真添麻烦。故而只带四个人过去,她也好照应。

于是亦安便和嫂子张氏看家, 左不过也是半日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