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廷议以一种荒唐的模样宣告结束。立储之争、科场舞弊,似乎哪一件都能兴起大狱。
关乎国本朝纲的大事,从来是不能轻拿轻放的。
目前群臣只是请皇帝早定储位,并未显露自己的政治倾向。这是很正常的事,除小部分人押注之外,如今圣人还在,三军五卫尽在掌握。哪个不要命的敢支持诸王上位?怕不是活腻了。
而等锦衣卫指挥使从国子监下学,便接到让他前往江南的口谕。
目前圣人并无召见之意,故而周璋只能暂且领命先去江南,与都察院和大理寺派来的两名官员一起。
鹿鸣宴后,白府还没有从白尚仁中解元的喜悦中缓过来,就收到钦差大臣即将抵达的消息。
自从白成文给其父的回信被圣人遗落在朝堂之上后,诸位官员在互通书信时,已经不怎么涉及朝政,平日言语间更是时刻小心。
这样也就导致,钦差在抵达馆驿之后,陆氏才知道消息。而白成文在布政使司被都察院的官员拦住,李巡抚则在巡抚衙门被大理寺那位官员拦住。
至于本次主管此事的钦差周璋,则直接提出要暂时查封白成文和白尚仁的书房以及陆氏的景然堂。
陆氏已经气笑了,说尚仁科举舞弊?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这不仅是对白氏的质疑,还有对她父亲,当朝太子太傅学识的质疑!
这更是对陆氏的质疑,陆氏年轻时的才学不说冠绝天下,也可以说是名动京城。不然怎么会让白成文为之动心?周璋在出示令牌后,连寒暄一下的意思都没有,直接说要查封书房,换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不会接受的。
在这种特殊时期,男女大防都不重要了。
亦安几人正好来给陆氏请安,也一块儿被堵在堂屋。屋外除了周璋外,还有他去按察使司衙门调来的精兵。和周璋毫不怯场的对视相反,这些兵丁反倒不敢直视陆氏。
身量高挑的少年一板一眼地提?*? 出查封书房的要求,清俊的面容透出一股不近人情的冷漠。
或许这才是圣人派周璋前来江南调查此案的最大原因。周璋因幼年时的经历,对当世大儒和一时望族这两个概念并不明晰,所以在作出如下决断时,显得丝毫不违和。
这也是都察院和大理寺随同的官员一致建议由他去白府查案的原因。两位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宁愿去面对二品大员,也不愿意去见大儒之女。若是这件差事一个办不好,可是要被天下读书人戳着脊梁骨骂的。
第027章 钦差
两位久经官场的老油条知道圣人指派周璋作为主管官时, 心里是松了一大口气的。如此安排,圣意自明。这是有意要轻轻放过,不然不会让一个还未满弱冠的少年郎去调查两个地方上的大员是否有所勾结。
因此两人主动请缨, 表示愿意去和官阶高的白成文和李江松周旋, 而把容易处理的内宅事务交给周璋。
周璋虽心思细腻,但没有经历过官场洗刷, 此时还没有察觉两位同僚的“险恶用心”。
等到周璋带着按察使司衙门的兵丁赶到白府时, 陆氏已然动了薄怒。
即使是真要调查,在案件没有明晰之前, 她还是三品的诰命夫人,岂容人这样上门?
偏带头的少年无所察觉, 只对陆氏道,“奉命而行,还请夫人不要为难。”陆氏几乎就要气笑了, 不要为难?这到底是谁在为难谁?!
虽说钦差有事急从权的特权,可那也要分什么时候。
因为此事牵扯两位地方大员, 所以钦差到来的消息一直被封锁。周璋登门要求查封书房并问话后, 陆氏差点就被气笑了。
身穿绣飞鱼纹大红服,腰佩长刀的少年逆光而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来抄家的。实际上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