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710(8 / 25)

没你就不行 林木儿 59623 字 3天前

…为先帝遗物打造银覃的事就作罢了吧!而今遇到灾情…

“哀家是怕对不住先帝。““将先帝留下的江山治理好,这便对得住先帝了,对先帝来说,这也是最大的安慰刘太后这才道:“那便罢了吧。“刘美奏报说,“娘娘,按照惯例,这般的大灾,该施恩天下。““爱卿你的意思呢?”

刘美就道:“从先帝例,该降天下囚犯罪一等,徒刑以下,尽皆释放。“桐桐在外面听的一下子就笑了,之前才说了,减免罪责这是不公平的,他还提!从先帝例是吧?很好!

她朝郭淮笑了一下,就道:“公公,您禀明大娘娘,就说我想出宫看看慈幼局看看,天黑前必回宫的。“郭淮想叫又不敢,只能看着这位郡主连伞都不要了,就这么跑出去了。怎么就这么爱操心呢!

桐桐冒雨走她的,出了宫就去刘美家附近徘徊。现在是谁家的水都不好排出来,只要利用得当,看我不水淹了你刘府。

左一个释放,右一个从例的:行啊!我今儿水淹了你,我看你能治我什么罪?!今儿我还就跟你耗上了!

第1704章 大宋反派(25)

四爷不知道桐桐干嘛去了, 她身上跟安装着开关一样,一旦碰到了她那个点,开关一打开,那脑子里怪主意多了去了, 总是能花样翻新, 出人意料。

就像是刘美这个提议, 虽是旧例, 但你现在把人放出来做什么?灾后本就是最乱的时候,当家里的财产被淹没了, 但房屋倒塌了, 人都活不下去的时候,律法啊道德啊, 就束缚不住人了。这个时期, 最害怕的就是起乱子。

小偷小摸、臊皮妇女、孩子丢失、钱财被抢、打架斗殴、宗族角力, 一旦不注意,就能在都城里酿成大祸。防着这些都来不及呢,你再弄个囚犯出去,这些人在大雨和被淹没的都城里怎么活?能不干违法的事么?

但是不管桐桐干嘛去的,总之这个大殿上肯定得有人倒霉了。

怎么办呢?

四爷得把人拦在大殿里, 先别出去了。

于是, 甚少在议事的时候插话的他, 这次插话了,他说治河的事, 说到底,发生内涝从根上说就是治理的问题嘛。聚在这里不谈这个那就是不务正业。

“……官家昨儿还说,善治国者,必先除五害, 而五害之中,水灾最甚……”

官家说的话,不管是太后还是站着的大臣,就都认真的听了。尤其是王曾等大臣,支持官家的,他们就觉得怪不得晏殊数次夸赞这位县公,果不其然,他是懂的怎么为官家造势的。这样的人在官家身边,把官家的善言善行叫大家知道,这是有利于笼络人心的。

张知白还顺着搭话:“治水确实是大事,是治国安邦中的重中之重。官家此言,可谓切症。”

赵祯点了点头,未再言语。

四爷指了指挂在后面的舆图,“当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引黄河之水入淮河,使得南北得以以水路勾连……”

此举不仅加强了南方的统治,更是贯通了南北的经济,而当年那个在通济渠边的小小大梁城,谁能想到会成了如今的东京呢?

四爷的手挪到京都的位置上,“水路勾连,京都的位置正好就在黄淮两大水系的连接点上……河渠纵横、多河多湖,水系发达,可谓是‘北方水城’。而今,通济渠改成了汴河运河河道,南北通衢,说它是朝廷财税的命脉也不为过……”

刘太后没言语,只靠在一边听着。她甚少参与具体事务,人和事向来是分开的,朝中多议论何事由谁去办,可这事具体的该怎么干,她却是不管的。大臣们也不会当着她的面讨论这个,因此,初一听还挺新鲜的。

“黄河水每年有三成的水量过汴河入淮河,益处可见,但事有两端,自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