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1 / 4)

作为这个人物的同乡,我固然是带着一些偏爱来看“他”的,但很不是滋味,我看到了编剧赋予“他”身上,很多人心中存着的对上海人的偏见。其实,“阿译”这个人并不是草包,他是很聪明的,有着海派文化浸润出来的精明头脑。

他是整组溃兵之中的最高长官(当然,那个冒充的龙团长除外),因为他念过军官训练团,而且念的很早,比那个帅帅的四川少校张立宪还要早两期。其实中尉副连长孟烦了的家世与学问不见得比他差,甚至还会阿译不懂的英语,但是,他的官衔却没有阿译高,也是因为他没有念过军官训练团。一心为父报仇的阿译知道,该如何利用自己的学识用最快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阿译并不是一个弱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还很强。

他是溃兵之中,唯一一个能从资源匮乏的禅达小镇上弄来最难弄的猪肉的人,而且还是三斤四两六钱!他知道擒贼先擒王,所以当一群人与那个想吃猪肉炖粉条的东北人李连胜撕打在一起的时候,是他用颤抖的手一棍子打在那个人的头上,立刻解决问题,并且赢得了众人的掌声。

他是炮灰团里,唯一一个看得懂旗语的人。他是能用自己的记忆力,强记下日语歌词,带领全体炮灰团高唱日本人自己的歌,把对方唱得哑口无言的人。另外,他还是所有“炮灰”里,衣着、头发最整齐的人。

阿译最迷人的时刻,是他用走调难听的声音,高高站在土堆上,激情四射,热血奔涌,带领着一干“炮灰”高唱日本歌曲的那一刻。谨小慎微、瘦削干瘪的阿译,在那个时刻,仿佛高大伟岸的一个巨人,矗立在高高的山坡上,光芒无人可及。我喜欢那时的阿译,非常喜欢。

据说扮演阿译的演员不是上海人,而是广西人。当然,他在剧中说的上海话并不纯正,而且还非常搞笑的出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才有的现代词汇“捣糨糊”,但是,从他自告奋勇的带着调皮的龙宝儿出去散步,被孩子闹得手忙脚乱却依然笑着给孩子买糖吃的举动上,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上海男人的影子:温良、克恭、自制与体贴。

阿译的魅力要在长久的与他相处之后才能感受的到,正如“小太爷”在很久之后才觉得看到他那张小白脸时是顺眼、亲切的。也许这也是上海人的魅力,一直被深深收敛起来的真性情只有你真心与之相处之后,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滋味。阿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剧中的女性角色只有两个,一个是迷龙捡来的老婆上官戒慈,还有一个就是被孟烦了与张立宪爱着的风尘女子小醉。这两个女性角色是完全不一样的,反差很大。

小醉是可怜的,失去哥哥照顾的她,为了活下去,只能做起了皮肉生意。但是,她却没有因为堕入风尘而变得冷酷、尖刻,从此游戏人间。相反,她还是那样的纯真,正因为她眼睛里的纯真,执着与善良的性情,还有一张漂亮的面孔,在瞬间就俘虏了孟烦了与张立宪。即使他们都知道这个女子是一个只要给钱,就可以“人尽可夫”的低贱的妓女。

如果张立宪后来没有战死,那么,她跟着他一起回四川老家去,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局。当然,前提必须是张立宪家中没有一个古板、封建的父亲或母亲。否则,她即使能被张立宪带进家门,也无法成为他们张家的人。这就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这也是无奈的命运。

小醉的命运很无奈,因为她即使心里喜欢的人是孟烦了,她也不能和他在一起。比她幸运的是上官戒慈,因为她遇到了一个真心喜欢她,又愿意为她拼命打造一个家的男人,最重要的是,她也渐渐的喜欢上了他,一个看似没有多少文化的粗旷男人。

我很喜欢上官这个女性。从她的衣着与言行举止上看得出来,她受过相当良好的教育,很有家教,而且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环境中。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