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军入缅的情节,我再一次重温了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当然,看得比较粗了点,大多数都是用快进键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看的片段:比如溃兵们在滇西小镇上混日子的生活,比如迷龙怎么为自己找来了“老婆儿子”,比如怒江两岸的中日官兵无聊却有趣的口水骂战等等。
说实话,导演和编剧想要表现的内容与主题思想,我们作为观众都很清楚明白,但是,这部曾经被广大《突击》迷们热切期待与关注的片子,很遗憾,并没有能达到我们心目中所期待的感觉。
很多人是喜欢这部片子的,我也不是要刻意的批评它,作为《突击》迷之一,一度我对这部片子寄予了厚望,不仅因为片子里的人全是《突击》的原班人马,也因为我也想更全面与深刻的了解远征军的历史。可是,看完全剧,大为遗憾,心里好象被堵了点什么似的,总想一吐为快,今天借这个机会,就在这里发发牢骚吧。
作为旁白者与主角的孟烦了,就算是来自天子脚下的北京人,身上有着“京嘴子卫油子”的“名声”,可他总是喋喋不休的好比唐僧似的性子,与一干人等打口水仗的篇幅占据了这部片子的大部分,有些话说的莫名其妙,有些话又说得很深奥,思维显得很跳跃,可能是我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因此,经常会被他这种口水话说的云里雾里,看不明白故事情节所要表达的深意。
他其实是一个很有教养而且善良的人。只是,他也是可怜的,因为他天生就是多愁与善感的,也因为他有一个古板到不识时务还喜欢摆架子的爹。被这样的爹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叛逆份子就是乖乖儿子。而他显然就是后者,他选择的是服从。因此他是软弱的,所以造成了他的可怜。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连争取自己的爱情都做不到,被古板的爹训斥了几句就偃旗息鼓,连奋起抗争的些微挣扎都没有,反而亲手将爱人送到张立宪的手中,这样的男人,实在让我爱不起来。相比之下,张立宪的执着更有着热血男儿的模样,更值得小醉托付终身。
“团长”龙文章,是所有人物中我比较不爱看的那个,感觉他神经兮兮的,言行举止之中带着许多的刻意、做作,不知道是这个人物就是这样,还是被段奕宏的演绎有些过了头。通篇看完,唯一觉得这个龙文章比较真诚的地方,只有他被抓去审讯的那一段,自我阐述的时候,口气诚恳,没有了平时的古怪腔调。
当然,这个人是有些本事的,一个三十四岁的中尉军需官,在军队中并没有腾达的前途,但他却凭着一身“偷”来的团长军装,将所有的溃兵组织起来成了一个团,带着他们从缅甸一路打回到云南。他用死皮赖脸的功夫,从英国人那里,从虞啸卿那里得到了物资和军饷,包括弹药。他领着一群残兵剩勇去抗日,而且战绩相当不错,的确有资格得到所有“炮灰”们的拥戴,可是我却不喜欢他神神叨叨的腔调,一点也没有《突击》里那个袁朗率直真诚。
整个剧中我最爱看的人物是迷龙,给人感觉相当真实,活生生的,血肉丰满。这个人高马大的东北汉子,就象“小太爷”说的,看着又凶又恶,俨然一个“牛魔王”,可他其实就是一个食草的肉食动物。爽直、真诚、忠贞、能干、单纯,甚至还很可爱。
迷龙对于被自己捡来的老婆和儿子,是那样的爱在心头,哪怕当时那个失去了家的女子对他是冷淡的,哪怕那个鬼精灵的儿子对他充满了戒心与敌意,一再的戏弄他,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退却,而是始终用一颗真诚的火热的心去靠近他们,感染他们,直到他们全心的接受了他,这个一身粗肉、黝黑的东北汉子。
我很喜欢迷龙,喜欢他说东北话时的腔调,喜欢他思念家人时端着饭碗失神落魄的神态,喜欢他不顾一切的狠揍“克虏伯”时的狠劲,喜欢他找到老婆后抱着老婆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