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3 / 5)

上天要这样苛待这个有着优秀传统文明的古国?

中国有古语:多难兴邦。可在她看来,这句话简直该用“狗屁”二字去形容。多难怎么可能兴邦?就好比一个本来富足安定的家庭,家中突然接二连三的出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好的家必然会由此而衰败下来,灾祸当头,焦头烂额之余,自顾尚且不暇,家又如何能兴得起来?相比于平安康泰的家庭,多难之家只能是苟延残喘,只会越来越贫乏,何以振兴?何以富足?

所谓家国天下,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国家的微观体现,其中的道理根本是一样的。中国就好比是这个灾祸不断的家庭,一再的出事,一再的受难,这个国如何还能兴得起来呢?

看看这些携家带口、扶老携幼的走在逃难路上的百姓,每一张面孔上都写着贫困、饥饿与苦难。他们都是些朴实而憨厚的农民,他们的生存要求很简单,也许此生最大的心愿只是想要温饱而已,甚至说,只要能有一口吃的,只要能活下去,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兴邦这么宏伟的志愿,不是他们想要的,不是他们的肩膀可以扛得起来的。多难这样的命运,更不是他们想看到的。多难兴邦?这样的字眼恐怕只能是当权者们用来自欺欺人,或者愚弄大众的说法吧,实在是太可笑了。这么多的难,由谁来兴?是由天下的苍生么?

可是,谁来帮帮这些正在受苦受难的“苍生”呢?谁来帮帮这些善良憨厚的农民?谁来对他们的损失、他们的生死负责?难道仅仅是将所有的一切都归咎于上天的不公?归咎于天灾?那么造成这一切的人祸又该由谁来担当?

韩婉婷知道,这些问题,根本无从回答,但是,她还是忍不住要这样去思考。可以说,她如果今天还在美国的话,可能不会有这样深重的思考,因为并没有太残酷、太震撼、太刺目的事实出现在她的眼前,让她的内心在经受着一次次的考验与煎熬。她思考的问题也许更多的只是该如何站在一个记者的立场,去正确的、公正的维护人权,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向美国政府、美国人民发出正义的呼声。

可是,在这里,在中国,在这个目前苦难深重、正全面陷入战争泥沼的国度,已经不存在去维护谁的人权、保护弱势群体这些问题。因为,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弱势群体,整个中国人民的所有应有的权利都被日本肆意的剥夺了。在中国,人们最大的愿望只是能够平安的活着而已。其他的,都已不再重要。

看看这些难民吧,天灾或许只是夺走了他们的居住地,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挑战。但是,人祸却牢牢的控制着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看看那些无辜死在日军刺刀、枪口、炮火、炸弹之下的千万苍生,那些被迫生活在日本人统治之下的万千黎民,那些被日本人奴役、关押在监狱、集中营、煤矿、工厂里的百万劳工、俘虏、抗日救国者们,更有许许多多生活在日军侵略阴影之下的普通人们,他们的身上还剩多少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她今年22岁,从小生活与成长的地方都是繁华之地。也许,她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所见到的苦难,比她这刚开始的一生之中所见到的都要多。一开始,她被所见到的画面所震惊,她感到难以想象,感到心酸难耐。经常,她的眼睛都会在镜头后湿润起来,模糊了她的视线。她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人可以悲惨到这样的境地,人可以忍耐到如此的地步。但是,渐渐地,见得多了之后,她觉得自己的心在一点点变得坚强的同时,也开始变得麻木。

她从一开始尽力的想帮助每一个难民,想去救每一个倒伏在路边的一息尚存的奄奄之人,想去埋葬每一具曝尸荒野的躯体。可是,到后来,她的同情心、悲悯心仿佛是用尽了,眼泪也不再溢出眼眶,只是静静的看着倒在自己脚边的每一具尸体。她知道,光靠她一个人根本帮不了他们,因为这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