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上绣着一朵漂亮的白兰。看到那一幕,不知道为什么,她的眼泪顿时从眼眶里汹涌滚落。千年前的那首哀怨凄凉的古诗,不正好是今天这个场景的最好诠释么可怜无定河边骨,恰是春闺梦里人。
她为这个年轻可怜的士兵,也为他直到临死都还思念着的女孩而落泪。为他们今生无法相守,为他们悲凉的爱情命运。他临死的时候,想到最多的,也许不是什么高尚的国家大业,而是他心爱的姑娘吧。那么,她如果知道了自己爱人的阵亡,临死前还紧紧攥着她送他的手帕,那么,她又将会是怎样的哀恸呢?
韩婉婷默默的将相机放进了自己的挎包里,掏出了随身带着的手帕,擦去了脸上的热泪,目送着那个年轻士兵遗体的远去。她禁不住长叹一声,满心尽是酸楚。如果说他是不幸的,那么,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他又是幸运的。至少,他在死之前,还尝到过爱的滋味,还有一个可以藏在心里深深眷恋着的人,还有一个一直会将他放在心里,深深怀念着的人。比起那些到死都没有爱过的年轻孩子来说,他难道不算是幸运的吗?
一具具遗体从她的身边经过,去向他们此生最终的居所。非常奇怪的是,每一张逝去了的面容都显得那样安详,平静,一如睡着了,几乎看不出他们在生前受过多少痛苦。也许,他们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感到了一种解脱,所以他们对死亡无所畏惧。
是啊,在那个最后的居所里,这些死了的年轻孩子们将永远的在一起相伴,永远不会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永远不会再有枪炮的威胁,永远不会再被世间的烦恼所束缚。在那个地方,他们的灵魂也许能够得到真正的、永远的平静。
看着一具具年轻士兵遗体的逐渐远去,她觉得自己的胸口间有一种无法宣泄的火热的力量,几乎要将自己的身体烧灼起来。血液在身体里沸腾,翻滚,她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要从心底里喷薄而出。她环顾着四周,看着那些忙碌着的人们,看着那些受伤的士兵,忽然觉得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所贡献出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
她仅用一支笔,一架相机,平面的,直观的来向世人展现战争的残酷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写出来的文章、拍出来的照片根本不足以打动人心,无法震撼世人。就好比那张“最后一刻”的照片,为什么令她震撼,令她感动,就是因为拍照片的人是在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生命向世间呐喊,那样的声音如何能不振聋发聩?
她要用心,用自己的心去更为深刻的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体会战争的残酷与可怕,用心灵写下记录自己心情最真实的文章,拍下令她内心感到震撼与动容的照片。不单单是为记录战场影像,更重要的是让后世的人们在看到文字与照片的时候,仿佛能够与她一起,感受到战场的硝烟,感受到声声入耳的厮杀声,感受到自己胸膛内的心在怦怦地激烈的跳动……
作者有话要说:
☆、第四十四章
韩婉婷记得她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系主任曾经用极为认真的口气告诉在座的每一个学生,他说,在采访特殊课题中的对象时,平时常用的那套方法就要摒弃。因为他们并不是普通人,不可能轻易将真心话告诉你。想要从别人的嘴里得到你想要的消息,听见一些外人不可能听见的内幕,写下能抓住人心的纪实文章,不是光凭一张记者证,光靠在大学里的书本学习,光靠一张能言善辩、能把万物说得天花乱坠的嘴巴就能够做到的。只有真正的融入你想要采访的团体,融入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同甘共苦,用自己的真诚与坚持去打动他们,用时间来向他们证明你的心意。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无论你想要写什么,采访谁,最后都能够成功。
系主任说的那些话,她都牢牢的记在心里,成为她后来无论是实习、写毕业论文,还是回到上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