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1 / 3)

她得意的轻哼了一声,挽着丈夫的臂弯,两人边说话边散步,一起慢慢的沿着回家的路走去。

荷里活道是香港一条地形弯曲绵长、又古老又出名的街道。出名,不仅仅因为它是英政府在殖民香港后建立的第一条街道,历史悠久;更因为它在历史发展的变革中,不知不觉间成为了香港古董收藏的集散中心。

它由中环伸展至上环、西环,不算宽阔的街面两边,大大小小集聚了百多间古董店,每家店面里都铺陈着许许多多上好的中国古物,而且种类繁多,举凡陶瓷、玉器、石雕、牙雕、铜器、银器、漆器、家具、屏风、字画、古籍,及至罕见的中国古代婚礼服饰等无所不有,最是吸引来港的游客与当地人游玩。

这条街,韩婉婷和狄尔森刚到香港的时候就来逛过。不过,因为每家店的陈设大同小异,而且他们也没有收藏古董的爱好,所以他们只是像个普通的旅游者那样随意的逛了逛,并没有过多的关注。

这天,两人散着步慢慢的走回家去的时候,经过了一家以前从未发现、坐落在街道深处不算太起眼的小店面。这家店面没有琳琅满目的古董家具,却有着从地板直堆到天花板的各种古旧书籍。各种各样、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书籍充斥在不大的小店面中,以至于一走进这家店中,就会闻到一股陈年纸张发出的交织着书香味与霉味的古怪味道。

这家店的老板是个中年人,却已花白了头发,带着一副总会从鼻梁上滑下来的黑框大眼镜,穿着有些邋遢,很是不修边幅。不过,他收藏的每本书都被认真的擦拭与修裱过,按英文字母的开头、年代与序列号排放,看起来井然有序。显然,这是位爱书超过爱自己的书痴。

两人在这家店中盘桓了许久,收获颇丰。韩婉婷在这里极为惊喜的找到了几本已经绝版多年、她多方寻找未果的国外早期新闻理论著述。狄尔森则在老板的帮助下,寻到了一本民国初年出版的国小国语课本。翻开这本国语课本,其中熟悉的语句和画面,让韩婉婷与狄尔森禁不住想起了几十年前两人初识时的往事,他们不由得相视而笑,恩爱之情尽在不言中。

书店老板虽然看起来年岁不大,是个只知道沉浸在书堆里的书痴,实际却是个颇会看人的高人。他见狄氏夫妇翻书的举动之间很是小心仔细,料定了他们也是很爱书之人,福至心灵,笑而不语,钻进书店里的小仓库中翻找了许久,然后顶着一头的蜘蛛网和灰尘从仓库中走了出来,手中还拿着一本绿色封皮的小开面本子。

老板走到夫妇二人的面前,用潮布细细的擦去了本子上的灰尘,一边操着极其蹩脚的国语,连说带比划的道:

“我看你们在我这里买了不少书,这么照顾我的生意,也算是书友。萍水相逢,就是缘分,我就把这个当小纪念品送给你们好啦。”

老板将本子递到两人的面前,韩婉婷好奇的伸手接过,前后看了看,问道:

“这是什么?”

“这是几十年前一个上海女人写的日记,好多年前我从一栋快要拆迁的旧楼里捡回来的。我听你们俩的口音好像就是那儿的人,所以把它送给你们,也算是让它回家乡,不用再漂泊在外啦。”

韩婉婷与狄尔森互相看了一眼后,对着那老板笑了起来,问道:

“你怎么知道我们的口音像是从上海来的?”

老板扶了扶又滑下鼻梁的眼镜,得意的晃着脑袋说道:

““我小时候住北角的春秧街,49年前后,那儿一下子涌进了很多上海人。我几乎是听着上海人讲话的声音长大的。所以,你们刚才一开口说话,我就听出来啦。侬讲对伐?”

老板现场学说了一句极为神似的上海话,逗得韩婉婷与狄尔森二人不由得笑了起来,连连用乡音点头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