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2 / 3)

如果他要造反,要谋逆,何必等到现在?早在自己还兵权在握的时候下手,岂不是最好的时机?

他的累累伤痕震撼了每一个人,他的厉声质问也让每一个人都沉默不语。没有人能回答他这些问题,因为他们不能说出那个显而易见的答案。也许天底下的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冤屈,但只要那个人认定了他的罪,他就从此万劫不复。

他被隔离审查、被软禁看管,承受外界不明真相人们的骂名;多年来忠心耿耿追随他的部下一个个被调离,被撤职,被逮捕审查,被判刑入狱,甚至被驱逐出境……所有的人,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因为他而受累、受苦、受伤,他俨然成了一个真正的恶人,不祥之人,与他沾染到半点关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为此,他感到无比的歉疚,对每一个因为他而受牵连的人感到惭愧,他对不起所有的人,对不起他们的忠心,更对不起他们的家人。有时候,他会感到庆幸,庆幸自己被软禁看管,庆幸自己不用去面对那些屡屡前来想要探访他的老部下,因为他承受不了他们那一双双望向他的眼睛里,在蒙受委屈之后,依然露出的清澈、忠诚与关切的目光。他们的那份热情与忠心让他感动,也更让他觉得受之有愧,无颜面对。

站在窗边的他,泪眼朦胧的注视着狄氏夫妇的身影,口中喃喃的说道:

“保重,你们要保重。逸之、婉婷,今日一别,怕是永诀。多多珍重!”

短短的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当孙立人在便衣特务的要求下,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他看见了已经不再是军人的狄尔森站出了一个极为英挺的军姿,向着他端正的举起了右手,敬出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那一刻,孙立人的心间波涛翻涌,一股发自内心的忠勇之气让他顿时一扫先前的哀伤之情,眼睛里冒出了一如当年上战场杀鬼子时的熠熠精光,他同样站直了身体,挺起了腰杆,向着窗外的狄尔森举起了右手,仍像陆军总司令那样,对他最信任与忠诚的部下回敬了一个同样标准的军礼。

这是令人伤感的道别,是今生再难见面的永诀,同样也是发自内心最深的祝福。两个男人,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向对方表达着心中的敬意与祝愿。他们的行为让站在孙立人身后的同为军人的便衣特务们动容,也让他们感到震撼与感慨,这样赤诚而慷慨的军中情意,将来还会有吗?

孙立人的身影最终还是消失在了二楼的窗户后,狄氏夫妇依然还是站在原地许久许久,凝望着那扇玻璃窗,久久地不愿离去。韩婉婷轻轻拭去了脸上挂着的残泪,望着那扇窗,哀伤不已的低声道:

“没想到,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将军他就老了许多,头发几乎要全白了,可今年他还不到57岁啊!”

“将军年过半百才得享天伦,好容易得了一女二子,可如今偏偏……他的孩子们那么小,天平才刚出生,还在襁褓之中,就要被迫承受起比别的孩子痛苦许多倍的生活,将来,他们长大了,该要怎么面对啊!我真是,真是替将军痛心!”

“逸之,你说得没错。我真该感谢那个人,感谢他没有让你背上什么‘窝藏共,匪’、‘密谋犯上’的罪名,感谢他能放你从台湾‘滚蛋’,否则,我们会落得和孙将军一样的下场。”

“不杀、不审、不问、不判、不抓、不关、不放。委座的好手段啊。如今想来,我能够安全离开已经是大幸了。只是,谁能想到,委座的这些手段会用在一代抗日名将的身上呢?若是当年跟着将军打仗、死在缅甸的兄弟们还活着,他们就是拼上性命,怕也是要为将军伸冤的吧。到底,我也是胆小与自私的,为了自己的一点幸福,没能拼尽全力为将军伸冤。”

狄尔森低声的说着,面色沉重的低下了头。韩婉婷闻言,连忙扶着他的手臂柔声安慰道:

“傻瓜,何必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