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3 / 4)

期从数年至无期不等。

基于对共,产党的恐惧与憎恨,关于“共,匪”、“共,谍”的指控也渐渐的被人为的、有心的制造成了上纲上线的地步,几乎事事都有可能被怀疑、问罪,连说话也必须要小心翼翼,弄得整个台湾人人自危,道路以目。

蒋经国控制下的台湾情治机关的势力在这个阶段迅速扩张,借着肃清“匪谍”的名义,肆无忌惮的介入人民的各类活动中,一如明朝时期的东厂西厂一般的密切监控与强硬手段,让台湾上下落入了不敢公开谈论政治的沉默之中。加之蒋介石认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想法,更是导致了许多无辜民众因此而莫名其妙的卷入“匪谍”案件而平白受难。

蒋经国属下的情治机关如此大规模搞监视、监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恐惧的同时,也让党内的许多军政要员感到了愤慨。只是碍于蒋家的势力,并没有多少人敢于抗议。但有一个人却敢直言不讳的加以批评,甚至对那些“锦衣卫”们不假辞色,这个人就是孙立人。

孙立人常常当面给那些“锦衣卫”们难堪的做法,着实的让他的忠实部下狄尔森为之感到头痛。他几次三番提醒将军不要肆言论政,至少不要当着那些人的面痛骂“人心不古”之类的话语,更不要批评蒋“太子”建立的“国防部总政治部”。偏偏他的好心规劝有时并不被将军领情,还要被他训斥,认为他的身上少了当年一往无前的勇气,常常不听他的劝说与解释,便会头也不回的拂袖而去。

他对此非常的担心,担心将军在这么“口无遮拦”下去,早晚会成为蒋氏父子的眼中钉,会对他下手整治。果然,在韩战结束后没多久的1954年6月,孙立人被任命为总统府参军长。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是陆军总司令,仅仅只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却没有任何军权的摆设。而他多年来一直期望得到的参谋总长的职位被一个军功不如他,声望不如他的彭孟辑给取代了。

蒋总统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明白。其实,这已经是一种摆在台面上的警告,也是一种无声的威胁。如果孙立人明白这一点,从此以后不言政事,百事不管,只乖乖的做他的挂名参军长,也许他就能从蒋家父子的手中逃过一劫。但是,孙立人还是孙立人,他永远都是那个直言不讳、心高气傲的孙立人,绝不可能轻易服软、低头。

于是,毫无心机的他,屡屡在公众场合向美国人和自己的部下抱怨蒋氏的不公,还频繁的与美国军方政界人物接触,每每在提及党内腐败与军队腐化、派系林立等问题时,都会义愤填膺的大加贬斥。他只顾着自己的嘴巴痛快,一泻心中愤懑,却哪里料想得到,他的一举一动早就在蒋氏父子的“锦衣卫”们的高度监控之下。于是,他的这些“大逆不道”的反动之语、频频接触美国人的出格之举都落入了蒋氏父子的眼中。

1955年的元旦日,狄尔森与韩婉婷带着三个孩子到士林官邸与蒋介石一家共进晚餐。晚饭后,当太太们带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客厅里玩耍的时候,狄尔森则被蒋氏父子叫进了书房谈话。

刚走进书房,狄尔森便意识到了气氛的微妙。蒋介石的脸上不再挂着刚才吃饭时的和蔼表情,而是沉下了脸,严肃的看着他。蒋经国则恭顺的站在父亲的身边,同样一脸沉凝的看着他,眼神显得很奇怪,似在打量,又似在品评。狄尔森的眉头微微一皱,有种不祥的预感顿时涌上心头。

他没有说话,以军人的站姿笔直的站在他的长官们面前,屏息凝神的等待着长官们的发话,而不是以蒋家亲眷的身份面对他们。

蒋介石的眼睛在狄尔森的身上来回的扫了几遍,也许是狄尔森端正的站姿让他稍稍的感到满意,于是他轻咳了一声,用他那浓重的奉化口音慢慢说道:

“逸之,你当兵多少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