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发出一声声惊叹,兴奋地在屋前屋后,屋里屋外,像只撒欢的小狗一般蹿来蹿去。
白墙黛瓦,翠竹婆娑。游廊曲折,可通幽处。房间不多不少,正好五间,里头床榻几案、帐幔陈设均已备齐。从小门沿着青石板铺就的甬路出去,便到了小花园。
花园的地面设计得与一般屋宅不同,是以黑白二色石子铺就而成的太极阴阳鱼图案。玄色阴鱼之上,是大株的梨花,花开时满树琼枝雪云,风过清芬,馥郁满园。梨树旁边还栽了些芭蕉,等到入秋,雨打芭蕉,也别有一番风情。白色阳鱼之上,栽种了十数株杏花,此时正值春日,恰是杏花怒放时节,半边园子都开满了霞蒸云蔚般的红杏。杏花林疏疏落落,花下有石桌一,石凳六,正好够苏家人团坐闲聊。
“阿兄,这个小花园太美了,我最喜欢这片杏林。”苏轸一双杏眼倒映着红杏的花影,唇边情不自禁地弯起一抹笑意。
程氏也极为喜欢这座后花园。长子优秀,在京中购置了房产,他们一家人可以留在京中,不必因承担不起开封的房租与物价,返归眉山了。原本,程氏是打算在苏洵被朝廷授官后,便带着三个儿女们回乡,节省些花销。如今却是不用了。
“屋宅之事解决了,但轼儿与卯君还要继续读书。若要进国子监,至少得有两名朝官的举荐信。”苏洵沉吟道。他打算等明日问问颇为照顾他的太常寺卿,看看能不能为次子与幼子求来两封举荐信。
“举荐信已有了。”苏衡平静道。
“你说什么?”苏洵看向长子。
苏衡早有准备,从怀里取出厚厚一沓的举荐信。他原本也打算趁此机会与苏洵商量弟弟们上学的事宜。
苏洵将那沓举荐信接过来,指尖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思及他在苏氏养生馆门外窥见的那群重量级大人物 ,对举荐人的身份隐隐有了预感。一封封翻看下来,果然。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庞籍、富弼、晏殊……苏洵险些拿不稳手上这些分量极重的举荐信。
只是推荐两名学生入读国子监罢了,用得着出动这么多大人物吗?不知道还以为这些相公是要力荐他那两个儿子直接入朝为官呢。
“阿父?”苏衡见苏洵神色有异,问道,“这些举荐信有什么问题吗?”
苏洵欲言又止,满肚子话不知道从何说起,最后无力地抬起手,拍拍长子的肩膀:“没问题,你做得很好。为父不如你啊。”
苏轼与苏辙去国子监就读的事情很快被敲定下来。明日就是琼林苑对士庶开放游赏的日子,两人去国子监的时间便被安排到了后日。
三月一日,城西顺天门外的皇家园池金明池与琼林苑对外开放,无论是士子还是普通庶民,都被允许进入,尽情游赏。这一日,可谓举城狂欢。就连御史台的官员们都郑重其事地在衙署最显眼的地方张贴了告示,告示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今日禁弹劾。
不用担心御史们的弹劾,没有人来扫兴,就连京官们也欢欢喜喜地带着家眷出城,前往琼林游玩。今日是个好日子。没有人会像个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暗搓搓盯着你的言行举止,就等着抓住你的小辫子,然后写上八百字的小作文跑去陛下面前告御状。嗯,一想到这一点,仿佛连头顶的苍穹都明亮了几分呢。
琼林苑坐南朝北,与金明池相对。琼林苑内游戏项目不多,但胜在景致幽美,亭台楼榭,参差错落,烟锁池塘,柳映虹桥。数种鲜花散布其中,除了京中常见的榴花樱花牡丹之属,还有不少从广南、两浙引进的南花,素馨芬芳,茉莉清香,惹得蜂蝶徘徊,流连不去。
金明池那边的游玩节目则更丰富,到处都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帐篷四周垂下彩色帐幔,春风微拂,彩幔翩飞,煞是好看。回廊内挤挤挨挨全是形形色色的摊子,有买卖饮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