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12 / 26)

大宋道医 天雨欲晴 61498 字 4天前

是皱眉思量了一会儿,便摆手道:“换什么换,就用蜀椒。让厨子把剩下的蜀椒全部拿出来,送去配药。”

苏衡闻言,开口道:“若是缺蜀椒,我这里有好几斤,可以送一些给你们。”

之前眉山那边家里人来信,随信还有一个小包裹,其中便有蜀椒。程氏担心苏衡去了北地吃不惯那边的饮食,特地把蜀地独有的调味料——蜀椒,装了好几斤托人送来。

“真的?那可太好了,多谢苏小大夫!”牛奴讹喜道。

“一个个都排好队,别推也别挤,人人都有份!”

青涧城东西南北分别设了四处大棚,棚内架起一口大锅,锅下烧着柴火,锅内的羊肉汤咕嘟咕嘟翻滚着泡泡,香味儿隔着十里都能闻到。几名士卒指挥着闻香而来的百姓们排队,领取免费的防寒角子。

“可真香啊,也不知道里头放了什么,自家煮的角子可没这味道。”

“可不是嘛。我昨日也来排队了,领到了一大海碗的羊肉汤还有三个防寒角子。那羊肉汤又鲜又麻,热乎的一碗汤下肚,我就觉着全身上下都暖和了不少。”

“还有防寒角子也特别好吃!个头又大,又舍得放料,里头除了羊肉还有不少药材,听说可以驱寒。我家大郎不喜欢喝药,嫌那药汁子苦,但这防寒角子他却很爱吃。”

领取防寒角子的队伍排得老长,还没轮到的百姓们便彼此闲聊起来,大家都对城主府派发的防寒角子赞许有加。

“乖徒儿,你这个搭棚派发防寒角子的法子不错。希望今冬患寒疾的百姓能少些。”贵生道人裹着厚厚的冬衣路过,遥遥望了一眼城门前的热闹情景。

“嗯。”苏衡点头,提醒贵生道人,“师傅,走这边。”

冬至将临,苏衡想起前世在中医大学念书时,食堂里必定会准备各种内馅的饺子。当时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饺子的由来有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东汉医圣张仲景与驱寒娇耳汤的故事。

相传,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寒冬腊月,严寒刺骨,不少穷苦百姓因无钱买衣,受冻挨饿,甚至耳生冻疮。张仲景心忧百姓,便将羊肉与驱寒药材同锅煮熟,剁成肉馅用面皮包成一个个耳朵形状的“娇耳”,分发给当地贫民食用。驱寒娇耳汤一下肚,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当地百姓冻掉耳朵的情况大为减少。

苏衡想起张仲景故事,便提议搭建医棚,派发防寒角子。传说故事的真实性已不可考,但羊肉性温,冬日食用最为滋补,配上生姜、肉桂、茴香等散寒药材一起熬煮,确有温中暖下之效。

前些日子苏衡为牛奴讹爱妻治病,所开乌梅丸的配方里有蜀椒一味。牛奴讹之妻按时服用了小半个月,胃痛腹胀的症状已全部消失,蜀椒倒还剩下不少。苏衡干脆把剩下的蜀椒贡献出来,让城主府的厨子放入羊肉汤中调味。因而这羊肉汤喝起来才会有刺激味蕾的微麻之感。

“唐大夫,苏小大夫,俺们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苏衡师徒在城南城墙根下开了一家善济堂,每日坐堂为青涧城中百姓免费看诊。两人还没走到善济堂门口呢,就已经有不少病人在门口候着了。

苏衡上前把善济堂的锁解开,病人们鱼贯而入,自动自觉地取了号,熟门熟路地往候诊室一坐,乖乖等着叫号。

贵生道人见状,满意地点点头:“还是乖徒儿你这个法子好。整座青涧城就咱们善济堂一家医馆,先前病人们一窝蜂地全往这儿拥,那叫一个乱。现在弄了个候诊室,又用木牌写了看诊号,秩序井然,看着舒服多了。”

“当当当——”苏衡摇响桌上的铜铃,候诊号为“一号”与“二号”的病人闻声而来,分别坐在苏衡师徒的两张诊桌前。

“唐大夫,俺最近不知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