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太长,成本又太高,伤了根基, 怕是以后这个节日没办法持续。
至于钱从哪里来,乡政府在年前好几个月就开始想办法。 □□洞景区才刚开业大半年,离盈利还远着呢,担着银行贷款,更多的利润被释放在了捆绑在□□洞景区的村民身上,自然不能从里抽调资金。至于古街开发有部门文物部门的维修资金,还有国开行的低息贷款,这些只能专款专用,不能挪用到烟花节上,思来想去,只能继续秉持“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原则,请各村主动报名,竞选烟花节的冠名权。
另外,竹坑乡人本来就有过年在丹江放烟花的习俗,平时各村家里条件不错的,都会买烟花来放。只不过他们放的烟花大多都是只能喷射两三米高的冷光烟花,或者本地称作“地出溜”的小烟花,或者那种可以冲天上响一下的“毛老鼠”,这些纯属自己放着玩。
乡政府这次请大家另类“集资”,可多可少,但凡交钱的都可以享受前排就坐的待遇,而且大家伙把钱集中起来也可以买高空□□,比自己买的那种窜天猴有意思多了,看得更爽,玩得更刺激。
为了“积攒”更多烟花资金,姜崖年前带着王学海去县城找了好几家企业,请他们多少赞助一点,到时候在每一颗大烟花绽放时可以用广播念出企业名字,做个宣传,也表达感谢。
除了疏通来钱困境外,姜崖还专门去了一趟隔壁县的花炮厂。这家花炮厂原来是国有的,前两年刚被一个姓王的老板给承包了,转为私营。姜崖跟这人谈到想以最低的成本搞定这次烟花表演,还说要是合作愉快的话,以后每年丹江正月十五的烟花表演都用他家的货。
结果这个老板牛气哄哄,压根不愿意降价,说自己压根不愁没生意。这几年市里经济条件不错的县,每年都在会在县城举办大型烟花表演,王老板作为长期供应商,确实不怎么愁市场。姜崖介绍自己是西河县的,王老板就不怎么感兴趣了,又提到竹坑乡,这个王老板就更没兴趣了。他长长哦了一声,那腔调里就差写四个字“嫌贫爱富”。
姜崖见状,也不再费口舌,当即带着王学海去了一趟湖南浏阳。这个花炮之乡年前三个月到处都是前来购货的经销商,车水马龙把镇的主街都占满了。姜崖当然不能去找那些大厂,他在镇里转悠了两天,凭借着他这张看起来十分友善的脸,打听到一个叫“连胜”的花炮厂。这家厂子成立于八十年代,厂长于兴思性格是出了名的固执较真。
其他同行多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比如十万响的鞭炮只响十几秒,药筒里掺杂几根空的,该五颜六色的烟花却只有几缕淡淡的色彩等。
但凡从连胜花炮厂出去的烟花炮竹,随便检查随便挑刺,可以说他样式老土,但一定挑不出质量上的差池。然而追求好品质的代价就是价格打不过那些偷工减料的厂子,连胜花炮厂这几年效益一般,勉强够混个温饱。
姜崖登门拜访,于厂长听说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竹坑乡,非常感慨地提起解放前他父亲走南闯北贩卖花炮,经过汉口,顺汉江而上最北就到过竹坑乡码头村。那些运往更远处的花炮在码头村,水运转陆运,由本地人用脊背翻过秦岭,卖去更远的地方。
王学海见这位厂长主动提及这段历史,顿时觉得有戏,赶紧示意姜崖趁机攀攀关系,好让对方给个友情价。
然而姜崖像是没看到,实话实说,他想成本价买花炮,也想长期合作,更直白地说连胜花炮的产品跟不上当前的审美需求,不够高,不够大,不够璀璨……
王学海一脸无语,哪有登门拜访结果把主家一顿批评,怕是下一秒就要被赶出去。
谁知于厂长并没有生气,反而让姜崖具体讲讲。姜崖当然不是瞎说,他提前在市场上买过连胜花炮厂生产的烟花,质量没得说,但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