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19 / 26)

会算一亩桑田的盈利能超出水稻数倍,至于粮食,从粮店买就行了。但是当乱世来临,粮价涨到二两白银一石,五两银子一石,甚至有价无市的时候,再多的桑木也换不回一颗救命的粮食。

很多人绝望之下甚至将家中的桑树砍伐掉,改种粮食,又或者将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建好的桑园贱卖,只为换得一**命粮食。

种了桑木就无法种粮食,种了粮食就无法种桑木,这就是摆在江南最大的问题。

而且就算种粮食也不是那么轻易的事情,不管是水稻还是小麦,哪怕是新出的番薯、土豆、六谷子也不能单一的种植,否则地的肥力会被消耗殆尽。

只能按:春种土豆,夏收后种绿豆肥田,秋种冬小麦这样来循环,由于小冰河时期的温度,中间种的那一轮绿豆往往等不到收获时节就要全部埋入地里肥田,才能让冬小麦获得足够的营养。

而六谷子在贫瘠的坡地也不能单种,只能在每两行玉米间种一行大豆这样套种,玉米秆为豆蔓支架,豆根固氮肥田,才能让产量不至于太过稀少。

为了一口粮食,每个地方都在拼命增产保收,对抗天时。

宋时又怎么能将强行将良田改种桑树呢?

为此宋时找了徐光启一起走访了江南很多的村子,去实地考察,最后,当看到一个靠湖边的村子,大大小小鱼塘旁边,被垒高的地基上种着一连串的果树的时候,宋时终于想起了以前在岭南地区看到的桑基鱼塘。

所谓的桑基鱼塘,是因为某一地区水网交错,许多地方地势低洼,种植作物很容易遭受水淹。因此百姓们就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鱼塘,将挖出的土覆盖在四周的土地上筑成塘基,这样一来土层增厚,从根本上解除了水涝之害。

原本不能利用的洼地重新被利用了起来,在垒高的塘基上种树既可以守土固基,还能增加收入,而鱼塘里往往是以最好养活的鲫鱼为主。

走访的时候宋时看到已经有不少的人家在塘基零零星星的种了桑树和其他的果树,只是还不算成规模,不过想必是没有技术问题的。

宋时记得她去岭南那个农庄玩的时候,主人家有介绍过,桑基鱼塘的一大好处是种桑、养鱼、养蚕,三者相互促进,桑叶养蚕,蚕粪喂鱼,而鱼塘里挖出的塘泥又可以作为桑树的有机肥料给桑叶增产,从而构建出理想的生态环境。

而鱼塘,里面养鱼也不必要单单只养鲫鱼,宋时小时候看农业频道有提过,鱼是可以混养的,最有名的就是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混养模式。

鲢鳙控藻防腐,草鱼清塘助通氧,青鱼除螺保堤。

现在的大魏百姓能摄入的蛋白质含量还是偏低的,没有速成的白羽鸡,光凭兔子还是不足以维持肉类的供给。

而且大量养蚕,虽然蚕蛹很少作为主流的蛋白质补充,但是如果做成虫粉,以其高蛋白质的成分,不管是喂鸡鸭还是喂鱼都能提高它们的成长速度和肉量。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很多的洼地,滩涂,如果能推

行四大家鱼的养殖模式,将不能种植的洼地整合成桑基鱼塘的新模式,或许能从某方面补足百姓的生活所需。

再加上桑叶换粮票的制度,多少能平衡粮桑之争的问题。

不过不管什么样的政策都需要实践以后才有说服力。

鱼塘要多深?

地基如何防蚀固土?

鱼卵鱼苗如何获取?

鱼的种类比例如何安排?

如何防止群鱼生病?

以及推行上的各种问题,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探索和解决。

宋时只是依赖于信息大爆炸的前世,所以什么都懂一点点,深究下来会的却并不多,但是没关系,她也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