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有火龙,每面墙上都开有四面玻璃小窗。
每个育种室的温度控制不一样,以此来找出最适合蚕种发育的温度和湿度。
而每天相关的数据和蚕种的变化都要记录在案,因此,还要教她们填表识字。
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不过齐栩会一点点的教她们-
园外,宋时也在忙着平衡桑树种植与粮食种植的问题,以及打击桑叶期货。
是的,在还没有多少经济资本运转的时候,江南地区已经率先孕育出了桑叶期货贸易。
因为桑蚕业早已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蚕虫每天要吃的桑叶都必须是当天采摘新鲜干净的,一旦养的蚕虫多了,消耗的桑叶就是天量,只能从市面上买。
而天气和市场波动都能影响桑叶的价格,而蚕虫一旦断粮很快就会饿死,从而桑叶的供给对于蚕农来说就是重中之重。
说是生丝赚钱,其实养蚕过程中,桑叶才是最赚钱的那个。
一旦短缺,蚕农要不高价购买,要不就血本无归。
嘉兴王江泾曾出现“一船桑叶换三亩水田”的极端交易,因此桑叶期货应运而生。
松江府的裕丰典当首推“桑叶当票”,苏州丝业行会的青叶堂发行叶筹,凭一张:“霜降前交割桑叶百担”的契约,便可提前锁定桑叶的价格。
因此囤积居奇,散布假消息哄抬叶价,甚至以次充好的人,数不胜数,对于单家单户的蚕农来说压力极大,甚至不少人只能走向借贷还贷的路子……
因此有人作诗:桑叶绿时银霜落,茧成日近白骨多。
宋时自然不能眼看着他们,这样敲骨吸髓的破坏桑蚕产业的未来。
经济的问题,就应该用经济来解决,宋时在江南试点了低息贷款,反正都要借钱,不如管官方借。
由官方中转,不管是桑农还是蚕农,都可以用桑叶或者是蚕茧来抵押,去官方换取粮票,再凭粮票去官方的仓库之中取粮食。
期间甚至不需要金钱流转,粮食就是最大的硬通货。
宋时的插手引得江南地区的那些以桑叶期货为生的人纷纷不满,整个期货市场被宋时这一弄,根本无法维持下去了。
各种谣言四起,市面上的桑叶期货不降反涨,大有和宋时同台唱戏的意思。
原本以为经过了江南疫情,那些人会安分一点,没想到,对方还想当面打宋时的脸。
经济问题不想用经济解决,那就用封建势力解决吧。
好好的教人没用,那就上鞭子吧。
宋时直接让锦衣卫去搜罗消息,给出名单,然后带着人马挨个的查抄过去。
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吃个够!
宋时一边收拢那些人手里的桑田,一边给辽东和大琉球、琼州的人口填充事业做贡献。
正经的良心钱不想赚,反而天天盯着那些地里寻食的百姓那仨瓜俩枣,不如去边域挖矿,那也比在江南待着有贡献。
反正桑蚕业起头花销大,也算他们最后能为江南做出的贡献吧!
养蚕工坊外的桑田里,经过月余的努力,另一个能影响江南百姓生活的尝试正在成型。
第148章 鱼塘想要发展桑蚕业,最大的……
想要发展桑蚕业,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用地的竞争。
没有比经历过乱世的人更明白,粮食的可贵之处。
人没有丝还可以有麻,有棉,甚至是皮毛。
所谓遍着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不管是古今中外,丝绸从来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因此尽管从种桑、养蚕、缫丝,纺织等等环节都是由百姓去制作,但是作为成品的丝绸却从来不是他们的生活用品。
乱世之前,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