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才一直忍着。
不一会儿,屋子里凉快下来,所有人的扇子停了,终于可以安心看文书。
我正仔细查看上面的信息,是否能和沈如之的爆掉对的起来。忽听有人阴阳怪气:“咱们在这儿忙活了三天,这还是头一次有冰可用。不会是沾了秋大人的光吧?”
另一个人道:“必然如此!秋大人毕竟是女官,连吃饭都是小灶独做,哪能和咱们几个糟老头子一起吃苦。”
方铭这个人特没有立场,还特爱摆谱,听他们一说,眉头立马皱起来,眼看又要朝我发难,我朝他们一抱拳:“诸位大人不用谢,这都是下官应该做的。”
方铭将信将疑道:“这是你买的?”
我刚要阴阳两句,想说被你们沾光是我应该做的,送冰的衙役就道:“是啊,秋大人吩咐的。”
这小伙子太机灵了!我决定待会儿给他点感谢费!
方铭自觉有点过意不去,便主动教我怎么辨别上任文书。
文书主要有两件,一是委任状,二是身份证。
根据得官的渠道不同,委任状又分几种,如“敕牒”、“旨授”或“判补”等。
一般六品以下的官员上任,都属于旨授,当初莫凡是从静海知县做起的,所以他第一个上任文书,是由吏部颁发的旨授状,上面有吏部公章。
身份证则是由朝廷统一制作的,在取得官员身份的时候,如科举考中进士时授予。上面写有官员的年龄、籍贯等详细信息,还有些关于容貌的表述,另外还要注明他的祖、父两代籍贯、出身,最后授予的长官和承办人还要签名、盖章。
这两样都是一式三份。朝廷保管一份,上任官员手持一份,任命地的地方官手里还有一份。
表面上看,很严谨。最大的疏漏在于,任何一个文件上都没有画像。也就是说,任何人手持真文书,都有可能冒任。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冒任官员的案例。比较有名的是,《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高中状元,后被授予江州刺史,坐船赴任时被歹人谋害,歹人拿着他的官凭上任,做官多年未被别人识破。
一般出了这样的案子,要从身份证上列示的人际关系开始排查。
事实上,商人背后的主子,早就越过直隶省,直接上折子给康熙皇帝密告莫凡。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上折子的人多了,皇上自然起疑。在这次巡视团下来之前,吏部和刑部就分别派人一起去莫凡的籍贯地调查过。
吏部官员此行就带来了调查结果。他们甚至还带来一张画像。据说是莫凡高中举人之后,族里出钱画了挂在祠堂里的。
尽管画像上的人一看就穷酸自卑弱不禁风,和现在又胖又壮颇有气势的莫凡差别很大,但仔细看,五官还是很像的。尤其是那张香肠嘴……
正如雍亲王所言,结合调查结果和画像来看,根本不存在冒任的可能。
难道我真被沈如之耍了?
第 102 章
核验完文书后, 我又翻阅了一下吏部、督察院对天津的考核结果。
各项数据,基本和说书先生反馈一致。
小乞丐们所说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