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3 / 4)

》(又名《在伦敦城中》,1901)、为四重奏和弦乐队写的《引子与快板》(1905)、第二交响曲(1911)、交响练习曲《法尔斯塔夫》(1913)、康塔塔《英格兰精神》(1916)。他妻子于1920年逝世,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写过重要的作品。除了作曲以外,埃尔加于19051907年间在伯明翰大学任教,他还是剑桥大学(1900)、牛津大学(1905)和英国及美国一些大学的名誉博士。1924年埃尔加获王室音乐大师称号。埃尔加的主要作品还有:芭蕾舞剧《紫扇》(1917)、交响序曲《弗鲁瓦萨尔》(1890)、交响诗《波洛尼亚》(1915)、小提琴协奏曲(1910)、大提琴协奏曲(1919),室内乐作品钢琴五重奏(1918)、弦乐四重奏(1918)和小提琴奏鸣曲(1918)等。(钱亦平)

skbshge

沃尔夫

沃尔夫(Hugo Wolf, 18601903)

奥地利作曲家、评论家。早年接受家庭的音乐教育。18751877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1884年起在《维也纳沙龙花絮》的音乐周报分部当编辑。沃尔夫主要创作了将近三百首浪漫歌曲,其中包括:为德国作家莫里克的诗谱曲五十三首(1888),为德国诗人、剧作家歌德的诗谱曲五十一首(1892),为德国作家艾兴多夫的诗谱曲二十首(1889),《西班牙之歌》四十四首(采用西班牙诗人的诗,1890),《意大利之歌》两集共四十六首(采用意大利诗人的诗,1892、1896年)。这些歌曲充满抒情性,心理描写深刻、敏锐,声乐朗诵音调富有表现力,和声语言精美雅致,钢琴伴奏色调鲜明。他的歌曲伴奏独立性极强,这正反映出瓦格纳对他的影响。1897年,沃尔夫得了精神病,1898年停止创作活动。1903年死于疯人院中。除歌曲以外,他还写有歌剧《改过者》(1896)、交响诗《彭特西里亚》(1885)、为小乐队写的《意大利小夜曲》(1887、1892年改编为四重奏)、弦乐四重奏(1884)以及文章和评论等。(钱亦平)

skbshge

马勒

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生于波希米亚地区卡利希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显露出音乐才华,受到父母的鼓励,1875年被送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1877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主修历史与哲学,并聆听了布鲁克那在该校所授的音乐理论课程,开始对瓦格纳与布鲁克那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0年代中,先后担任过卡塞尔、布拉格、莱比锡、布达佩斯等地歌剧院的指挥。1891年起成为汉堡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任职六年,其指挥艺术引起欧洲乐坛的瞩目。1897年正式信奉罗马天主教,并于同年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任职长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马勒对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艺术管理格局进行了许多改革,排演了大量西方歌剧作品,形成了该院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马勒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改革之举遭到艺术界保守势力的反对,他的犹太血统更使其受到维也纳反犹势力的排挤,终于在1907年被迫辞职。1908年离开欧洲,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但每年仍回故乡休假。1911年病逝于维也纳。

马勒的主要作品有三部交响乐队伴奏的艺术歌曲集《旅行者之歌》、《少年魔角》、《亡儿之歌》和十部交响曲(《第十交响曲》未完成)及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马勒的交响曲创作可分三个时期,尽管其中有着风格变化,但互相之间关系密切,连贯成一条作曲家探究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马勒的交响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