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1 / 4)

双调性

双调性(Bitonality)

又称二重调性。指在作品的对位声部中同时使用两个调性,以丰富和声的色彩,更准确地表达音乐的内容。作为一种音乐表现手法,双调性可用于整首乐曲,也可用于乐曲的某一段落或片断中。此外,一个旋律线条有时可能就是包含着两个调性的结合体。当对位的各声部都是自然音时,它们保持着各自的调性特征;当各声部半音化时,两个调性则不如自然音时那样清楚。在现代和声对位中,双调性常以突出的线条式与和弦式出现。在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创作的芭蕾舞剧音乐《彼得卢什卡》、《春之祭》,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的合唱与乐队组曲《田野之花》等作品中都有成功运用双调性的范例。(胡晓耕)

skbshge

偶然音乐

未来主义音乐的一种。又称“不确定音乐”。它的首创者是美国作曲家钢琴家约翰·凯奇。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无目的游戏,它的真正的美应该产生于与听众同时存在的瞬间的“偶然发生的音响”。因此他将偶然因素引入到音乐创作及音乐演奏中去,追求“不确定性”、“偶然性”的音乐。他演奏的乐谱,故意取消记谱的准确性,只有若干大致的记号,目的是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作种种随心所欲的想象和发挥。凯奇还有一个观点,即“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他受爵士乐等民间音乐即兴创作及演奏方式的启发,放弃对作品的控制,让演奏者参与创作,形成一种“可动曲式”。最能代表他的言行的莫过于他表演钢琴小品《4′33″》。他在钢琴旁静坐了四分三十三秒,手指根本不按琴键,以“无声”诱导听众倾听周围环境中的每一细小的声响,感受“可动”“可变”的生活。1951年他制作的《想象中的风景第四号》,使用十二台收音机,由十二个演奏者用码表计算打开或关闭收音机的时间,音响效果完全由电台广播节目所决定。目的是让听众感到这种“偶然音乐”不但应用乐音,还应纳入各种噪音,包括收音机的杂音等声响。此外,凯奇还与人合作,别出心裁地使用两架琴弦中塞进橡皮、铁钉等物件的“加料钢琴”(即预调钢琴)来演奏钢琴曲《34分46.776秒》。(胡晓耕)

skbshge

丹第

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18621865年师从钢琴家迪埃默,以后向马尔蒙特尔继续学习钢琴。1872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班和管风琴班。对丹第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李斯特和瓦格纳,1873年丹第曾在魏玛李斯特处旅居两个月,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从叔叔处看到了瓦格纳的《配器法》,以后又成为瓦格纳乐剧的热情欣赏者。但是丹第的作品并没有仿效别人,而是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创新精神。18731878年丹第担任巴黎圣勒教堂的管风琴手和科隆乐队的定音鼓手,同时在18741878年任“科隆音乐会”的合唱指挥。1885年因戏剧交响诗《钟之歌》获巴黎市奖。1887年起任拉穆勒音乐会指挥。1890年起任民族音乐协会的主席。他和夏尔·博尔德以及吉尔芒在1894年创立了圣乐学校,丹第在该校任指挥和教授将近三十年。作为指挥家,他在世界许多国家演出过。

丹第的主要作品有:四部歌剧:《费尔瓦尔》(1897),《异邦人》(1903),宗教剧《克里斯托夫传奇》(1920),喜歌剧《在榆树下等我》(1882);五部交响曲:《华伦斯坦》三部曲(18741881),组曲《山中夏日》(1905),《伊斯塔尔》交响变奏曲(1896),以及室内乐、钢琴曲和歌曲。他的著作有《作曲教程》(与法国作曲家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