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1 / 3)

表现主义(Expressioni**)

20世纪初盛行于德奥的艺术思潮,在音乐领域内产生的相应的艺术表现流派。代表人物是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的三位作曲家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表现主义音乐是对印象主义音乐的反诘。在西方艺术传统中,拉丁民族常热衷于刻画外部世界的奇幻色彩,而德奥民族则注重内心世界的精神探究。这一传统在20世纪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法国自1870年德法休战后迎来了长时期的和平,社会的相对安宁导致了表面繁华的歌舞升平,“世纪末”思想四处蔓延,精致而赏心悦耳的印象主义音乐正好满足了人们普遍要求的以感官享受为主的艺术趣味。相反,同时期的德奥正面临着新的历史嬗变,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危机意识笼罩着知识阶层。敏感的作曲家像其他艺术家一样,他们急切地要把内心的深层复杂情感表现出来,正如勋伯格指出的那样:“艺术家为之奋斗的只有一个最伟大的目标,就是表现他自己。”

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主义作曲家同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样强调音乐情感的表现意义,但摒弃了浪漫主义音乐柔情、华丽的美感特征,而强调一种富于激情的夸张品质。为了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性力量,表现主义作曲家有意突出尖锐、刺激和怪诞的音响效果:大量运用不协和和弦、旋律的大幅度跳进、自由多变的节拍节奏和追求各类乐器极端音区的奇特音色。表现主义音乐中最具创新意义的是形成了无调性的结构布局,这一崭新的音乐表现形态首次向西方几百年来以大一小调为主体的音乐思维传统以及相应的审美习惯发出了挑战。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便导致了“十二音作曲法”的产生,对表现主义作曲家来讲,这种强调理性思维控制的作曲技法是为具有非理性特质的内省性表现意念服务的。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有:勋伯格的《管弦乐曲五首》,歌剧《期待》和《幸运之手》,《月光下的彼埃罗》、《乐队变奏曲》及《华沙幸存者》;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小提琴协奏曲》;韦伯恩的《室内乐曲五首》和《乐队变奏曲》等。(孙国忠)

skbshge

新记谱法

新记谱法(New Notation)

泛指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中所出现的各种新的记谱符号及记谱体系。在传统记谱体系中,可精确测定的音高及时值始终居于核心地位。20世纪以来,随着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噪音因素的大量引入,无调性音乐、电子音乐、音色一音响音乐以及机遇偶然音乐的发展,对即兴演奏成分的强调,对力度、音色、奏法等难以测定其精确数据的参数的日益重视,以及音乐的和声、节奏一时间比例的日益复杂,促使作曲家们创造了许多新的记谱方法以适应音乐语言发展的需要。据统计,这些新的符号已逾千数。在这些新的尝试中,某些记谱方式可视为对传统记谱法的简化,如将所有移调乐器均按实音记谱,或在“裁剪式”记谱法中,将所有休止的声部都一律删除等,均属此类。另一些则是对于传统记谱法的补充,如各种微分音程的新标记,或用各种象形符号来标志不同乐器声部,或用文字提示、用相应符号标明不同奏法、力度及音色效果等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新的记谱方式,以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为其追求的目标,以获得更为多样、生动的效果,从而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记谱体系的框架。按精确程度上的差异,现有的记谱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一、精确记谱法。约占新记谱符号的三分之二以上。无论其记谱方式如何繁复、新奇,但通常的具有明确的值的限定性。

二、行动提示记谱法。它并不具体标明作曲家所希望达到的音响效果,而仅规定为实现这种效果所须采用的技术手法。如:指定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