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074(6 / 7)

家收拾收拾,各自归家。洪水已经退了,可以回去重建家园了。

将人领下山后,周嘉荣一行人继续前行,到了海通县。

海通县也在太湖边上,县城跟百里县的情况差不多,多处被淹,不过县城的地势稍微高一些,还有不少地方保留着,随着洪水的退去,县城的街道已经露了出来,只是到处都是淤泥、杂物,还有不少房屋坍塌,需要重新修缮清理。

海通县的父母官彭南这会儿带着人在清理街道,见到周嘉荣,他光着脚丫子爬上了上来,连鞋都来不及穿,赶紧行礼。

孙承罡看到他这副农夫的打扮,半点都不吃惊了。

周嘉荣随他去了县衙,县衙前面已经清理出来了,勉强能坐人,后院彭夫人带着儿女和下人正在清理,在府衙后院,周嘉荣还看到了不少小孩子。

彭南解释:“这些都是暂时还没找到父母的孩子,没地方去,先将他们安置在了县衙。”

周嘉荣点头:“这样很好,彭大人有心了。”

彭县令是个好官,在城内的名声很好,周嘉荣将兔儿山的事托付给了彭县令后,次日继续出发。

他们沿着太湖绕了半圈,行路艰难,不过走到后面,倒是看到了许多让人振奋的希望,无数的老百姓一起在田地中劳作,平整土地,种上庄稼。经历了被洪水肆虐千疮百孔的大地,再看这些长出嫩苗的庄稼,人的心情都好了许多。

九月初,他们终于回到了苏州府。

孙承罡大大地松了口气。这半个多月,他跟着荣亲王真是什么日子都尝过了,吃野草粥、睡地上就算了,有时候还要帮忙哄孩子,煮饭,天知道,他记忆里就没做过这些。

他现在可真是怀念京城平静的生活。

进了苏州城,洗了澡换了身衣服过后,周嘉荣表示,让孙承罡再等几天,他还有些事要做,忙完就回京。

孙承罡正巧接到了兴德帝送来的信,信里没有催促他们速速回京,他便按捺住急切的心情,决定再等一等。他这把老骨头真的遭罪了,浑身都痛,难受啊。

回到苏州府,周嘉荣先是见了徐达和孔京,向他们了解了这阵子苏州府的情况,还有常林那边排水筑堤的进程。

得知一切顺利后,周嘉荣又见了元和县知县荀同山,向他了解土豆的种植情况。

一个月过去了,荀同山高兴地表示:“殿下,那些土豆基本上都发芽,长了出来,已经快到我们的膝盖了,估摸着过阵子就会开花了。臣向刘府的下人了解过,这些土豆一年能长好几批,冬天长得慢,迟迟不开花,天气热的时候,从发芽到开花苗枯也就两个多月,冬天这个时间会长一些,臣估计这跟气候有关。现在天气还很热,按着仆人所说,九月底或是十月初这批土豆便能收获了,到时候还可以再种一批,估计得过完年才能收获了。”

即便是过完年,也比小麦快。立春之后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收一些土豆也能暂时顶一阵子,等小麦收割便不缺粮了。

周嘉荣很高兴:“荀知县做得很好,回京之后,我会将你和刘老爷的功绩如实禀告朝廷。”

荀同山很激动:“谢殿下。”

周嘉荣又说:“这批土豆收获之后,你按一定的比例发放给受灾最严重的灾民,让他们继续种植。”

交代完土豆的事,周嘉荣又见了曹裕,翻看了账目。

越看周嘉荣的眉头就皱得越紧,虽然将中山王、柯自清、白实等人贪污的银子和粮食都拿了回来,但架不住受灾的地区太多,灾民有几百万之众,现在在河堤上修筑工事的灾民都有几十万。这些人每日的粮食消耗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况且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官府还要给受灾百姓发放种子、农具等等,这也是不小的开支。

哪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