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康给他们泡了壶茶,退出去,程心拿出录音笔放在桌上,询问宋纪东是否方便录音,他很和蔼地点点头。
程心刚想寒暄一下再切入主题,宋纪东却先开口:“其实程记者这次来我非常高兴,现在很多行业报道都侧重在商业动向,很少看见对药理机制这么感兴趣这么了解的记者。”
她有些不好意思,提前发给宋纪东和梁肇元的采访提纲里确实包含了很多关于药物本身的疑惑,毕竟医药学方面的资料都是她现查硬啃的,怕自己理解有误稿子写不清楚,才多问了一些,私心盼着他们帮忙答疑。
“关心医药发展的同行不止我一个,我也只是有一点点个人粗浅的了解罢了……”程心自谦了一下,把话题引回宋纪东身上,“宋博士好像从来没有和媒体接触过,没有想到除了科研之外对行业新闻也有关注?”
宋纪东扶了下眼镜笑笑,“年轻的时候都是闷头干,不喜欢管外面的事,但是现在身上担子越来越重了,该关注的还是要关注一下。”
程心顺势提起他回国加入仁衡的那段经历,“宋博士 12 年回国的时候,刚好是药监局开始启动‘一致性评价’的行业变革期,15 个试点品种仿制药和原研药进行质量和疗效对比,那时候国内大部分药企还在如火如荼地争夺仿制药市场,您在这个时间节点选择回国来做自研新药,是有什么特殊的契机吗?”
“我一直都在寻找回国的契机……”宋纪东眼神认真,厚重镜片后的眼睛微微发亮。
“在国外越久,越感觉到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的紧迫。我跟梁董在 JP Morgan 医药健康年会上见过几次,12 年的时候,仁衡带着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药甲帕艾尼来美国谈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行业内都看得到,国内先锋药企已经开启了抗肿瘤靶向药的新时代!我很激动,赶到华盛顿跟梁董聊了一整晚,他向我推荐了一些渠道,所以我很幸运,拿到了上海市的优秀科技项目资助金,没有这个支持,PD-1 单抗不会这么快拿到国家发明专利。”
程心查阅过国产自研 PD-1 药物的崛起历程,当年,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先锋药企几乎同时提交了 PD-1 抑制剂发明专利申请,率先拉开生物药战场的第一幕。
南北之争,互为砥砺,又有后来者迎头赶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开启“三足鼎立”,你追我赶,搞起研发赛跑,PD-1 药物也从实验室分子层面一步步向着临床试验推进。
宋纪东所带领的十人团队,正是走在最前面的这波领军者之一。
从 2012 年至今,不断有新的药企入局 PD-1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国内生物药梯队轮换不休。单就仁衡一家企业,就花了近七年的时间,才实现自研 PD-1 单抗注射液的获批上市,这其中的波折艰辛不言而喻。
那个医药行业群雄逐鹿的年代,程心还在象牙塔里埋着头读书。回看过去,她更直观地感受到医药行业的时间宽度,一颗“救命药”,却需要穿越近十年的时空,通过医、研、政、企的多方接力才能最终安全地传递到患者手中。
程心回忆起在香港半岛那夜,头发花白的梁希龄在席间专心听取宋纪东汇报的样子,不禁钦佩他的勇气、韧性和慧眼,但她也疑惑仁衡这次的出海决策。
“宋博士,从 12 年拿到专利,到六七年后获批上市,再到之后进入医保,逐年拓展新的适应症,国家政策扶持下,仁衡步子一直走得很稳,现在已经奠定了在国内 PD-1 领域的江湖地位,但为什么时隔多年,仁衡在出海交易中却选择把 PD-1 药物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授权给海外公司?”
听到这个问题,宋纪东愣怔一秒,眼中晃过转瞬即逝的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