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2 / 2)

、专注非虚构和特稿写作的文化类周刊,去年 6 月正式上线,团队半数成员都是原青年报深度报道部记者,周刊定名响亮而有温度

《灼知》

程心坐在肿瘤医院 B1 层等着核磁检查叫号时,一只手插着留置针,另一只手还在拿手机刷着《灼知》的公众号。

她几乎把《灼知》这一年来发布的所有文章都看了个遍,其中有一篇关于“安宁病房的女人”的深度报道让她非常触动。

安宁疗护,指的是对疾病终末期病人特设病房,护送他们最后一程。

文章主要聚焦在安宁病房里的老中青三个女人身上,一个是子宫内膜癌晚期的 62 岁老奶奶,一个是 33 岁就确诊肺癌晚期的女律师,一个是罹患白血病的 9 岁小女孩。

老奶奶和老伴提前约定,不做插管,不做抢救,她临走之前,坚持不进 ICU,对着泪流满面的亲人无声地说了三个字:“谢谢你”。

年轻的女律师每天都对着 DV 又说又笑,她说:“我的孩子才两岁,我要录好多好多视频,她每长大一岁,都可以收到妈妈的祝福。”

小女孩笑得很天真,说她希望早点走,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那么辛苦,也不会再吵架了,但她又希望在妈妈身边多留一会儿,因为想念是件很难受的事情。

死亡,一度是程心避之不及的话题。

她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部日剧《白色巨塔》,哭得稀里哗啦的,但也就是悲伤了一阵,直到顾晓英查出乳腺癌,她才真真切切体会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很长一段时间里,“癌”、“病”、“死”,这几个字眼,都是她的禁忌。除了就医治疗需要,平时能不提就不提,能不看就不看,所有医疗题材、死亡题材的影视剧,都不会出现在家里的电视上,连偶尔刷到的三分钟讲电影她都要飞快地刷过去不看。

但时间是最好的“脱敏治疗”,为了给顾晓英治病,她需要反复翻阅 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各种临床数据和医学文献,需要无数次跟医生、跟领导、跟同事提起这些话题,她必须逼着自己的心愈合结痂,坚硬起来。

她很清楚,要想打败死亡和恐惧,就必须先学会直视他们。

在死亡面前,人的力量很渺小,但人的精神可以无比强大。足够坚定的信念,可以帮助患者多坚持一段时间,甚至可以穿越生死的屏障,在漫长的岁月里留给所爱之人永恒的温暖。

程心很想去写这样的故事,去抱抱这些坚强的女人,但她害怕自己的身体,也许不能允许她正常工作。

《灼知》的总编孙明宇和徐良风是同门师兄妹,二十年好友,所以徐良风向他力荐了程心,做主给了她足够的优待,让她先安心检查、治疗,如果有任何经济上的困难都可以找她,等她考虑清楚了,《灼知》可以先帮她办入职,预支工资,待她渡过难关,再重新启航。

如果检查结果不好,治疗将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程心实在不知道要如何回报这么沉甸甸的恩情。

她没有办法张口接受徐良风的邀请,只能说自己脑子太乱,等检查结果出来再说。

“程心!”

厚重的核磁机房大门终于打开,戴着口罩的医生走出来喊名字。

程心恍然回过神,赶忙起身把手里的检查单递给医生,一边飞快地解开衣扣,手伸进衣领,把背心肩带褪至肘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