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着不好意思,把散乱的书粗粗地收了一下。抱起那箱相册出门,书她暂时带不走,只能改日再来。
回到家,她将那一箱相薄扔到了地板上。再多一步,她都撑不下去了。她倒在沙发上躺了半小时,才用意志爬起来去洗澡。
温暖的水流不断冲下。她不爱洗头,头发太多,每次吹干要很久。但这一次,她在流水下冲了很久。
她的外公韩业华,在她出生前已经去世了。自她有记忆以来,每年的冬至母亲都会在家里祭拜他,但是从未去过他的墓地。等她大了些,知道有扫墓这回事,她问母亲,为什么不去墓园拜祭外公,是他没有墓吗?
母亲的神色有些黯然,她说有的,但是太远了。易易太小,还没办法过去。
这一段大概就是她对韩业华所有的记忆了。母亲从未主动提及过关于外公的一切。她也只见过一次外婆,母亲是她的幺女。外婆 40 多才生下母亲,她一直和自己的长子生活在河南。外婆长什么样她完全不记得,那时她还小,她甚至不记得这次相会。
自她出生后,家庭成员没有外公外婆的设定,她丝毫没有觉得奇怪,也没有好奇过他们的事。
明渊行说韩家在解放前是著名的古董商人,眼光独到、货源充分。最早是河南古董业的掌门人,后来发展到了北京。她的外公韩业华,在 17 岁的时候果断入手了一块汉鎏金大铜板,据说曾是汉代王朝宫廷之物,价值不可估量,从而一战成名。原本是光彩无限,却在解放后跌落云端。解放后,他上缴了 3000 多件文物,唯独鎏金板没有下落,任人怎么劝说也没用。他离开了河南,来到上海发展,开了一家小博古店维持生计。第一任妻子去了台湾,他与第二任妻子,在上海诞下韩文英。秦允杰是他上海店铺的邻居小孩,因天资过人,韩业华将他收为关门弟子。从云端跌落的人,原本以为只要能屈能伸,平淡度日也可。却不想早年的债终究是要还的,他因文物走私的罪名判去青海服刑,便再也没有回来。
上博正是用人之际,当时的馆长得知韩业华的传奇经历,特地找到秦允杰,希望将他收编。秦允杰十分年轻,师傅离开后,他照顾其妻女力不从心。便顺应局势,关了小店,进入了上博。因他的身份天然带了阴暗的色彩,以赎罪的心情兢兢业业工作,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为上博的藏品收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因为他的身份,他没有升职的机会,永远只是干实事的底层员工。后来比他年轻许多的明渊行来到上博,没几年成了他的直属领导。明渊行锐意进取,不拘一格,虽级别比秦允杰高,却常虚心请教,秦允杰也毫无保留,将自己所学授予明渊行。两人亦师亦友,惺惺相惜。
秦允杰离开上博时,说他为上博寻来了这么多国宝,却有一件真正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一直没有寻到。就是韩文英一直惦念着的传家宝,这不仅是国家,也是他的师傅,韩业华的传家宝西汉鎏金大铜板。有生之年,他恐怕再无得以见它之时。
她常在想她的父亲从来没有了解过她,一直以来她为了他犯下的错背负了太多,直到今天她才知道他也为了他的师傅背负了一生,背负了他的古董贩子的身份,背负着他妻女的生活,背负不公平的对待和时代的歧视。
20 年来,她一遍遍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现在她知道为什么了。比起他犯下的那个错,他们一家的身世才是与上博结缘的起始,是他穷尽一生也无法洗脱的原罪。他宁可让她肩负他被赶出上博的羞辱,也不愿让她继承一个在流放服刑中死去文物走私犯后代的身份。
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意身份世袭,他是真的老了。她在花洒下笑得比哭还难看。
等她擦干头发,又是凌晨了。她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脑中像走马灯一般转个不停,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