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故事。 “种中国豆,侵美国权。” 历史的教训警钟长鸣。 她的心一沉,不久前施竞宇的那句“给你的‘金矿’装好防盗门”狠狠扎进她耳朵。 简直一语成谶。 林珠惊讶于他的预见性。 那间棚屋杂乱不堪,来来往往人群纷乱。他却可以在那…
20 世纪 70 年代末,随着中美关系逐步改善,美国一些植物专家开始与中国开展农业科技交流活动。期间,有美国植物专家来华访问,并在中国采集了一些野生大豆样本带回美国,交给了跨国农业公司孟山都(Monsanto)。
孟山都从中发现了一份来自上海的野生大豆样本具有与高产性状密切相关的 DNA 序列,然后将这个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进行杂交育种,最终得到了极其高产的品种,并以此为依据,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提出关于改良大豆的专利诉求。
根据美国专利法律制度规定,只要对自然存在的生物材料有“新颖的、非显而易见的”应用或改造,就可以申请专利。
于是,孟山都成功在包括中国在内的 100 多个国家申请了 64 项专利,覆盖了含有该特定基因序列及其衍生应用的大豆品种。
这意味着,未经许可,任何国家若种植含有该专利基因序列的大豆,都将被认定为侵权行为。
然而,美国广泛种植的转基因大豆,其核心的优异基因,正是源自那颗来自中国的、未经任何知识产权保护的野生豆种。
中国作为大豆的原产地,早在战国时期,大豆就成为了老百姓的主粮。但中国的农学家们怎么也没想到,孟山都会利用从中国获取的野生大豆样本申请专利,使得中国的大豆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好在中国农科院在发现了孟山都的专利布局后,联合国内育种单位,利用丰富的本土种质资源,加速选育不含该专利基因的替代品种,并积极在国内外提起专利无效诉讼,进行了艰难而有效的反制。
最终,使这些专利在中国未能全部顺利授权或维持。
如果没有当时农学家的警觉与努力,中国的大豆产业将彻底丧失自主性,处处受制于人。
看完邮件,林珠将窗口搁置在桌面,想到的就是孟都山和中国大豆的故事。
“种中国豆,侵美国权。”
历史的教训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