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2 / 3)

力稍高,但超过二十度仍会"酒精感主导",变得刺鼻寡淡、辣喉难饮。

看着侍应生开始为醒好的酒斟杯,她牙关紧咬,愈发紧张。

若这是她自己酿的酒,断不会如此忐忑。

上周向田伯借酒时,老人连夜跋涉送来最好年份,临走时还忧心忡忡:"要是朔方紫的名声砸在我这机械化酿酒上,可真对不住先人了。"

问田是北郊最大的酒庄,庄主田伯伯作为老乡,看着林珠长大。

朔方山的村民对葡萄与酒,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早些年,田伯伯和其他村民一样,只用传统方法种植酿造朔方紫。后来为扩大规模,才逐步引入现代技术,开拓了赤霞珠等主流品种,如今仅将朔方紫作为情怀产品少量生产,除了偶尔赠给优质客户,基本没有销量。

这次会议来得突然,林珠的葡萄园暂无存酒,只能向田伯借。

她的园子不大,占地仅三亩多,却耗尽积蓄才得以维持。一年产量不过六百瓶左右,近半还是外婆种下的老藤。这些扎根半世纪的植株生命力早已衰退,加上坡地昼夜温差大、降水不稳定,每年挂果都像一场赌局。

阳光多一分怕灼伤果粒,雨水少一分怕藤蔓枯萎,最终能否产出、产出多少,全看老天爷的脸色。这导致林珠园里的产量常年在“勉强够酿”和“颗粒无收”间摇摆。

好在她运营的公众号积累了一批粘性极强的老粉,每年新酒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散客寥寥无几。因酒产量少、售罄快,不提前半年关注公众号,或把采收、装瓶等节点记牢,根本捕捉不到"开奖时间"。

有粉丝戏称她为"葡萄酒期货第一人",倒也贴切。

葡萄的"隔年结果性"与期货行情波动如出一辙,买她的酒如同预测"非标期货":需时刻关注葡萄园天气,收到采收消息就得赶紧"建仓",还要做好"可能没货"的风险对冲。更主要的是,从挂果到装瓶需十三月,比期货交割期还长,想买就得耐心"持仓"。

对很多粉丝来说,追踪林珠公众号更新的紧张感,堪比关注股票 K 线。

比如大前年四月,北城最低温降至零下七度,晚霜冻伤葡萄新芽与花序,早熟的品种更是深受其害。这年,北郊 30%的葡萄园绝收,林珠的园子也未能幸免。

虽经过她的悉心照料,藤上第二年就萌发新梢,但产量减半,仅得三百来瓶。

这已经算是上天仁慈,或者得益于她在最严峻的时期几乎天天在园子里播放《药师经》,因此获得了琉璃光如来的庇佑。若冻伤再严重些,轻则两三年恢复期,重则植株死亡,只能补种。而新藤又需三到五年才能结出糖酸比适宜酿酒的葡萄,时间便在这一来一回中匆匆流逝。

又有一年,北城持续高温,七月温度飙升至 42℃。烈日下土壤水分蒸发快,葡萄藤因缺水停止生长,最终果实干瘪、糖分不足,酿出的酒口感极差,实在难以售出。

这些还只是天灾,更有人祸。

外婆去世时,林珠还在上本科,满脑子都是书本理论,在种葡萄酿酒的理论知识与外婆的实战经验间举棋不定,折腾得园子好几年出不了酒:采摘时机不当、发酵控制失当、澄清过滤过度,这些雷她统统踩过。

又有几年她尝试用橡木桶发酵以弥补陶罐产能不足,却因外婆走得急,很多细节没来得及问,导致酒质一落千丈。直到前年,她才用橡木桶发酵成功,如今便同时保留两种方式:陶罐代表外婆的智慧,橡木桶则是她的传承。

总之,关于种葡萄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