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2 / 3)

捐是一件很常见的事,而且后世有各种慈善机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六天都是在开展各种公益事业而筹集善款。当然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能与后世想比,一旦监管不严,所建立的慈善机构都就会成了某些人手中的私人钱庄,公款私用,这种事就是放在后世都发生不少。曾经最大的某某慈善机构出现内部的高层贪污一案,那家慈善机构还因此而解体了,相关人员都被判了刑。

要说朝廷真的拿不出银两赈灾,肯定也不至于,挤挤肯定也是有的。只是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多,每年各地不是旱灾就是洪灾,各种自然灾害多,还有这里修个河堤、哪里修个河堤,地方上没钱都伸着手问中央要,中央的财政收入远远不够支出,就造成了财政上的收支不平衡。

这其中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中央下拨地方的款项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比如说修建河堤的事,如果那些钱真的都用于修建河堤了,哪里还会一场大雨一来就造成河堤崩溃,从而造成水灾;一旦发生水灾,地方上的官员又是上了折子问中央要钱,但是这些赈灾的银两最后又不知道到何人的口袋中去了,而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

其次是整个大成,许多地方都处于贫穷以及落后的状态,而为什么会如此呢?究其原因,一是这个社会性的问题,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落后,耕种模式和耕种工具的落后,二是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一日不除,百姓们就难以过上好日子,再多的钱都是落入这些人的口袋里面。

当然这些问题李问自己的心里明白就好,暂时还不适合与皇帝或是太子说。

出了宫门,李问目送太子殿下离去,赵向毅跟在太子的身边一同走了,他就回了翰林

“恭喜恭喜。”

“谢谢。”

翰林院中的同僚们知道了他升官的事,一见面众人就纷纷恭贺他,李问接受着来自别人羡慕的目光,笑着谢过大家。

他从从六品修撰升到了正六品侍读学士,原本侍读学士的职务是为帝王、皇子们讲学,备皇帝顾问,可以说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官职,一不小心还有可能成了帝王的太傅先生。不过现在几位皇子都已成年,最小的七皇子那里必然是已经有先生为他讲学了,也轮不到他一个小小的侍读学士去为七皇子讲学。

上次他在宫中遇到过董贵妃和七皇子,董贵妃给他的感觉就不是一个好想与的人,宫里的水深,那里面的女人都是不容小觑。董相和董贵妃的野心不难猜,他现在上了太子这条船,能不去接触七皇子就尽可能的避免去接触,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虽然是升了官,这个官也是个闲职,干的也是些撰文修稿、整理经籍类的工作。他在翰林院里待了几个月,怎么说都升了一个官,闲就闲了点,李问也还适应翰林院中的日子。

想起张掌柜那里催着他要手稿,原先画了一半的图搁置在那里,上午忙完了,下午有点时间,李问就继续偷偷的画他的三国。

直到下午翰林院放衙,收拾了东西从翰林院出来。

在路上见到等在这里的马车,赶车的是他认识的,李问坐上了马车,见到坐在马车里面的男人。赵向毅拉着少年的手,让他坐到他的身边来,但是并没有放开少年的手。

“皇上升我官了。”李问笑的眼睛弯弯的,把圣旨给他家男人看。

“我知道。”因为他当时也在御书房里面,赵向毅接过少年递过来的圣旨,展开看了一眼就收了起来,“收好。”

“我拿回去烧香供奉起来。”见圣旨如见皇帝,这圣旨要妥善保管好,不然要被视为不尊敬皇帝,被别人抓住了小尾巴可是一件麻烦的事,李问才不会那么傻。

在翰林院里他不好表现出高兴,毕竟他一个进去翰林们没两月的人这么快就升官了,别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