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1 / 3)

与他同一ftt进翰林院的进士们,已经有人站了队,选择了他们日后要为之卖命的主子,陆续的调往六部或者是别的部门去了,就连章素回都调去了吏部当差。陆知书外调到了地方去,所以一甲前三名的三个人里,到现在只有李问留在了翰林院这里没走。

相比于同科进士们的迫切要找一个靠山,李问反而是显得最不慌不忙的那一个了,他没有接受任何一方抛出的橄榄枝,安心的留在翰林院这里读书编史。

读史使人明志,多读一点史书,不止是可以知道历史的更替和朝代的变迁,还可以从中总结出前朝灭亡的缘故,从而去思考当朝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前李问对大成的了解只有从书本以及老师的口中得知一些情况,只是很肤浅的一层了解。到如今进了翰林院当官,他才开始初步触摸到这个朝堂,李问开始发现他对大成的了解其实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么了解。

其实对于许多事情,人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层,若是他想要进入更深的了解,那他就要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这上面,才能真正的去了解朝堂,以及去了解这个国家。越是去学习,才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人知道自己无知,就越是要去学习,如此循环反复,从而不断的去充实自己。

在翰林院一段时间后,李问与翰林院里的老翰林们渐渐的熟悉了起来,他喜欢和老翰林们在一起,听他们说说话,讲讲人生道理。他那里存了不少的好酒,所以他三天两头就请这几位老翰林喝酒,翰林院里的这些老翰林们没有一个是不喜欢喝酒的,所以李问用这些好酒迅速的就收买了几位老翰林的心,得到了翰林院里的老翰林们的认同和接纳。

不过李问请老翰林们喝酒也没有别的心思,就是喜欢和这些老翰林们坐在一起,听他们磕唠。这些老翰林们都是比他年长的长辈,学识比他丰富,见过的人、经历的事比他丰富,所以他们对人生的见识是很值得他去学习和借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这一日李问又请几位老翰林们喝酒,那一日领他进来的曹老翰林就是其中的一个。李问是后来才知道曹老翰林是某一年科考的榜眼,一甲第二名,在翰林院这里一待就是十几年,还是一个正七品的小官。

翰林院里当的都是闲职,职位本身就不高,顶天了都是个五品小官。但是要能从翰林院出去,进入内阁当大员,那就是一品大员了,看如今的詹大学士和董相不都是出自翰林院。但是要进内阁当大员,还要看你个人是不是有那个本事了,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当的。

而有的人则是适合在翰林院里挂个闲职,安安分分的过一辈子。

“嗝……”曹老翰林打了一个酒嗝,摸了摸胡子,对李六元说道,“小六元啊,你可是咱们大成的第一个六元之才,要一辈子都窝在这地方修书,就太浪费人才了。你要能找到好的靠山,能调到别处去,就不要留在这翰林院了0”

“哈哈,要一辈子能在这里修书,混个清闲其实也不错的,我倒是想一辈子在这地方修书呢。”李问听出了曹老翰林对他的关心,若是他能一辈子在这里清闲度日才好,怕是有人不想他在这里清闲过活。

所以要能在翰林院里过几天清闲的日子,他应该要格外珍惜。

老皇帝把他扔进来翰林院就忘记了他这么一个人,就不知道老皇帝要什么时候才想能起他来,希望不是过了十年八年后吧。李问其实是在等皇帝,只不过至今他等来了太子殿下,等来了大皇子三皇子他们几位,就是没等到几位皇子的老子想起他这个小六元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是皇帝的,他是皇帝的臣子,所以如果要

为之卖命,他应当是给皇帝打工,而不是旁的什么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