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幼时在镇上的书院读书的时候认识,幼时他们在一起读书,他的年纪比李问的大,但是许多事他还没李问懂。中间他们分开了许多年,直到李问上京来考试,他们才再见面,两人一同考上进_入朝当官。
只是如今他要调往外地去当官,这一去少则三年五载都回不来京城这边,京城这边有他大伯在,陆知书不担心他去了外地后回不来京城。他大伯之所以同意他到地方上去,是想他到地方上去历练个几年,有他大伯的帮忙,等他回来京城定然是可以往上升一升。陆知书想调往外地去当官,除了想到地方上去历练一番,还有一些事情他要好好的想一想。
“嗯,这样也好,早点过去,路上也不用这么赶。“李问点了点头,说道。
知道陆知书要去往临川当县令,他的脑子里倒是想到了一种可以改变临川那边的土地耕种的种植模式,这个在现代的一些地方运用的十分的好,就是梯田种植,梯田就是利用山地和丘陵山坡土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是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水的有效措施,储水、保土和堆产作用都十分好*
况且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比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所以往往梯田种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都特别的好吃*
按照破面的不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土地坡度的大小、土地厚薄等等条件而定,还要考虑到灌溉系统、土质等等一些情况,才能判定那个地方适合种植些什么作物,才好在那边推广百姓们种植什么农作物。
李问现在的脑子里大概的记得临川的一点倍息,等回头还要翻阅地志查看清楚临川具体的
情况,才为陆知书定制出一个有效和可实施的方案。知道陆知书后日就要启程过去了,那中间他只有一天的时间为好友准备这么一份大礼,李问就想等明日他到翰林院去翻翻资料,找到临川详细的记录和资料,根据实际情况来写方案会更好一些。
“你的行李收拾了吗,有没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李问问道。
“已经让下人去收拾了,不需要你帮什么忙。”陆知书说道。
“哦,那等明晚我们一起吃个饭吧,就当是我为你践行。”知道好友的调令下来了,这么快就要离开京城,李问的心里其实挺不舍陆知书离开京城的。但是既然陆知书决定了,他就会支持朋友的这个决定。
两个人说了一会话,就分开,各自的回家去了。
第十三章,在翰林院的日子
第二天到翰林院上班,李问在藏书阁里找到了关于临川的地方志和文献记录。好在翰林院的藏书阁够大,这里面有大量的藏书,关于各地的地方志和文献这里都有详细的记载。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他阅读了大量关于临川的地方志,上面记载了临川的地志、地记V图经、方志等等,全面地了解了临川当地的自然、政治和经济,社会人文等等的一些情况。
中午简单的吃过一个饭,然后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整理出了一沓资料,李问根据前世所获得的知识,还有综合临川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的耕种模式到商业的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写出了一整套的方案出来。
这么一忙活,一天的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
两人约了晚上一起吃饭,到了下午翰林院放衙之后,李问和陆知书一起回去,到了陆知书那边去。
“知书,这是给你的。”李问把一个袋子交给陆知书,陆知书看着李问的眼里有着疑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他伸手接了过去。李问说道,“你不是要到临川那边去当县令吗?这是我为你准备的一份小礼物,里面是给你整理出的资料,还有给你写的一套计划方案,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让你拿去做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