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这种情况无法避免,沈仲卿只能借着这次机会重新修整一下再出发。
这里面也包括了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其实民生报以前几乎就是他一手创办的,只要有他在,无论在哪儿都能继续办起来。
他所需要的,就是协助他搜集素材的人。
以前的民生报更像是一种地方志,内容涉及的大都是一些小地方发生的新鲜事,以及科普官府颁布的一些新政策,对朝堂政事倒是很少关注,几乎不发表任何带主观看法的内容。
一来手头能搜集到的内幕消息有限,二来这样的内容比较安全。
若是他的报纸上胆敢公然议论王室或泄露军事机密,怕是早就进牢里蹲着了。
沈仲卿对内容的把控,一向都是谨慎谨慎再谨慎。
虽然有这样的局限在,但他和那帮心怀天下的文人雅士们聚在一起,还是能利用报纸做很多事的。
比如他们报导某地一宗杀人悬案,官府迫于舆论压力便不会随意断案,最终不但高效率地缉拿了凶手,还将办案的细节公布在报纸上,成了当地县令一大丰功伟绩,对他下次考核评定大有裨益。
再比如某地恶霸平日欺凌乡里、侵占良田、玷污良家女,因为其势力较大,一直逍遥法外。但经人走访调查,得到当地人口述的罪行连篇累牍,引起群情激愤,没过多久这位恶霸就掉马了。
再再比如某地有一俊杰,断案如神,其经手的案子每每公开细节都能成为官府查案的范本,后来这位俊杰通过民生报一举扬名,被朝廷破格录用,进了大理寺为官。
因为种痘之法而扬名的民生报,本来就赢得了一大帮有学之士的信任,再加上沈仲卿办得用心,不时出几个轰动的新闻,渐渐的就连在普通老百姓心中都有了一定的地位。
就连天桥底下说书的,都爱用民生报上面的新闻当素材。
而这一切,只不过用了短短的五个月而已。
沈仲文刚到京都之后,就听说沈仲卿搞出了什么“活字印刷术”,不仅解决了报纸的流通问题,还在名人学士之间打出了名声。
尽管沈仲卿一再强调自己的方法是从古书上看来的,可还是没能抵挡他人想要与他结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