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琰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沈廷鹤与他想法?一致, 有人想借陈琰做文章, 诬陷他的座师郭恒,毕竟郭恒前年由大理寺卿转迁礼部侍郎,年初, ,又升为?礼部尚书,在春闱中担任主考,礼部是内阁的转迁之阶,圣眷显而易见?。
新皇登基,固然要提拔一批新人,打压一批老臣,一场看不见?血的厮杀似乎拉开了?序幕。
会试高中的捷报被直接送到沈宅。
大街上锣鼓喧天,官差们托着一方巨大的牌匾,报喜道:“捷报贵府陈老爷讳琰,高中会试第一百零一名贡士,金銮殿上面?圣!”
第一百零一名,在陈琰的预料之中。
一般来说,出于对主同考官的尊敬,殿试与会试的排名相差无?几,会试一百名开外,在殿试中绝拿不了?太好的名次。
当然,一百名也是二甲,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名次。
更何况陈琰如今比会元还要出名,毕竟会元三年出一个,在考场里默写?两万余字还能考中的人还没见?过……
会试阅卷结束,拆开糊名登记名次时,郭恒便带着陈琰默写?的稿纸和试卷面?圣放陈琰回?去考试是他自?作?主张,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才可以。
“你这老倌儿可够狠的,整整两万字啊。”皇帝笑骂。
郭恒道:“陛下恕罪,读书人名声大于一切,会试成绩固然重要,可若因此留下污点,此子一生可就毁了?。”
皇帝又何尝不知,将他第一场的六篇文章全部看过,才道:“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完六篇文章,足见?功底……他叫陈琰?”
“是。”郭恒道。
“哪里人,谁家的子弟?”
“平江省盛安县人,家中应当没有在朝的官员。”郭恒道。
皇帝点头道:“且看他殿试的文章吧。”
……
陈琰住在老师家里也有好处。
沈廷鹤休沐时,拿出整天时间反复强调策问的格式,开头是“臣对、臣闻”,结尾是“臣谨对”,中间要逐条写?清,不能有所疏漏,遇到“天、帝、祖宗”等字眼需要提行,另有诸多避讳的要求,三令五申,耳提面?命。
在殿试之前,所有贡生还要经过礼部的仪制司与鸿胪寺进行礼仪培训,如点名、散卷、赞拜和行礼等,以免在殿前失仪。
沈廷鹤又与他分?析本次考试的题目。
如今困扰皇帝最大的问题有三:
一是新朝改元,年初就发生了?三府海啸,七个州县受灾,十数万房屋被毁,皇帝非嫡非长?,常年在边关打仗,登基以后又大刀阔斧地颁布了?许多政令,不少人面?服心不服,借着天灾说怪话;
二是国?初为?了?方便治理,在西南各省施行土司自?治,可是自?先皇开始,土司隔三差五的叛乱,朝廷屡次弹压,靡费钱粮不少,却总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附属国?晋南屡次骚扰西南边境,陛下欲派兵攻打,遭到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认为?大灾之年应当止兵戈、休士民,令皇帝十分?恼怒。
殿试的策论,大抵会从这三个出发点展开。
沈廷鹤道:“没有人真的会向初出茅庐的读书人问计问策,一两千字也写?不出什么纾困的条陈,可若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一味的歌功颂德,也难入阅卷之人的法?眼,这正是殿试策论的难处。”
陈琰陷入思考。
到了?殿试当日,奉天殿外的广场上,三百余张桌椅整齐排列,在巍峨的宫墙下显得格外肃穆。
待乐声大作?,在礼赞官的带领下,众人给宫檐下缓缓走出的皇帝行礼,山呼万岁。
皇帝身着隆重而威仪的朝服,端坐在高台之上,照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