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位少年皇帝,文武百官对其感受只有一句神龙见首不见尾,朝中真正见过这位帝王真面目的,恐怕只寥寥几位内阁元老,他不在时,便由这几位阁老暂管朝政。

再后来,西北蛮子,南疆部落,皆对大梁俯首称臣,楚元河无仗可打便回到上京,安安稳稳坐他的皇帝,而前世赵清仪距离这位皇帝陛下最近的一次,恐怕就是即将诰命加身,入宫谢恩,只可惜,没等到那一日她就猝然病倒,又活生生气死了。

可即便有两世记忆,赵清仪依然对这位不拘一格,性情乖张的皇帝陛下所知甚少,不过,她虽不了解皇帝,却知道前世李彻入翰林一事并未出过岔子。

怎么这一世却出了意外,难道,是因为她重生后的所作所为?还是,孟家散布的流言已经上达天听,才让内阁有此决定?

赵清仪很快又否决了这个想法。

她虽借助孟家表哥之力,刻意散播关于李家的谣言,但朝廷被几位阁老把持,以内阁沉稳的行事风格而言,总要先见到李彻这个人再下定论。

赵清仪想不通,索性不想了,无论问题出在哪里,李彻仕途受阻,于她而都是好事,至少短时间内,罗氏与李素素投鼠忌器,不敢到她院里闹事。

回到揽月阁,赵清仪仔细检查过私印,将其好生收纳后,便派檀月去取府中的对牌钥匙,以及她入府后三年的所有账册。

罗氏受了打击,老实许多,交出对牌钥匙后,冷眼瞧着仆妇把成堆的账册搬去揽月阁,在檀月离开时,忍不住问,“我彻儿仕途受阻,是不是你家奶奶干的好事?”

檀月福了福身,“老太太多虑,我家奶奶何德何能,几句话便叫上头人改了主意?”

是啊,几句话的事。

当初赵清仪走动关系,几句话让李彻有了调任回京的机会,如今,又是轻飘飘几句话,断送她儿子的翰林路。

罗氏的关注点明显偏了,她嘴角耷拉,瘦长刻薄的脸阴沉沉的。

第8章 第 8 章 只能她赵清仪说了算!

檀月懒得多话,揣着成串的对牌钥匙回去复命,几个婢子则搬着几摞的账册跟在后头。

罗氏心里只一个念头,赵清仪嫁过来后就没管过家,她倒要看看,没有自己帮衬,这赵清仪能否管得住下人。

殊不知上辈子,赵清仪就是掌管中馈的一把手,若没有她稳住内宅,光靠罗氏这个目光短浅的东西,李彻又哪来的仕途无忧?

账册刚到赵清仪手上,她随意翻看几页便察觉出问题,账目做得乱七八糟不提,甚至还有做假账的,或是同一笔开销,重复支取银两,而底下人每回虚报账目,罗氏都不懂装懂,胡乱允了,久而久之,府里竟无一不是在糊弄罗氏。

不仅如此,她陪嫁的铺子收益一日不如一日,赵清仪拨弄算盘稍稍估算了下,就发现这三年里,铺子收益拢共减了四成,开支却远超规定,上头所列名目,不是送去岭南补贴李彻,就是花在罗氏的应酬交际上所谓的替儿子打点仕途。

其次便是罗氏与李素素的每月花销,以李彻的俸禄在算,即便他自己不吃不喝,罗氏母女每月也仅有四五两银可用,然而账上这对母女每月能花上几十两,逢年过节甚至可达上百两,一年光她们个人在衣裳首饰,胭脂水粉上的开支就有七八百两银。

再加上先前送给李彻的补贴,以及维持一府运转譬如修葺宅院、仆役月钱、衣食开支,还有年节给下人的打赏等等,小小李府,一年竟要花出近二千两白银,比京中四五品大员家中维持体面所需的开销还要夸张。

要知道上京官员普遍开销只在八百到一千两之间,哪怕是赵清仪自己的父亲,三品大员,与母亲弟弟落脚的官邸,一年支出堪堪五百两。

即便外祖世代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