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2)

他闭着眼睛,凭着感觉摸索着,手指触到聆初柔软的皮肤时,像被烫到似的缩了一下。

聆初很乖,只是睁着眼睛看他,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浅浅的阴影。

“慢慢来,别慌。” 李婶在一旁轻声指点。

“先把脏的换掉,再垫新的……对,就是这样。”

换完尿布,净明的后背都湿透了,脸上红得能滴出血来。李婶看得直乐。

“多练几次就熟了。我去给你熬点粥,糙米掺了点南瓜,给娃也能喝点。”

日子便这样在村庄里落了脚。天不亮净明就起来帮李婶挑水、劈柴。

回来给聆初喂奶,换尿布。

奶是李婶找了村里刚生娃的妇人匀的。

一开始他总闭着眼睛,后来慢慢能坦然面对了,只是每次换完都会红着脸念几句“阿弥陀佛”。

赵叔教他编竹器,从最简单的竹篮开始。

净明的手巧,没几日就学会了,编出来的篮子又结实又好看。

李婶拿着他编的篮子去镇上换了些钱,全塞给他。

“你得攒着,以后给娃买些细粮。”

聆初长得很快,转眼就过了百天。她不像村里其他娃娃那样哭闹。

饿了只会轻轻拽净明的衣角,尿了就睁着大眼睛看他,只有净明能“听”到她的心声。

“饿了。”

“尿布湿了。”

“赵叔编的竹蜻蜓真好看。”

她的感知范围越来越大,能“看”到村西头王老汉家的鸡下了蛋。

能“听”到张婶偷偷跟人说,她长得像年画里的娃娃。

有一次,她突然在净明脑海里说:“西北方,三里地,有野枣。”

净明半信半疑地去了,果然在山坳里找到一片野枣林。

摘回来的枣子又脆又甜,李婶用糖腌了,给聆初当零嘴。

秋去冬来,第一场雪落的时候,聆初已经能坐稳了。

净明抱着她坐在炕上,听赵叔讲当年师父背着他从山里脱险的事。

“你师父啊,看着清瘦,力气可大了,背着我走了三十多里山路,脚底板磨出血泡都没吭声。”

赵叔的声音里满是感激,“他还说,出家人慈悲为怀,见死不救才是破戒。”

净明摸着聆初柔软的头发,心里热乎乎的。他好像有点明白师父临终前那句“照顾祂”的意思了。

慈悲不是空泛的经文,是看着她冻得发红的小脸时,忍不住裹紧她的手;

是她饿时,笨拙地喂她米粥的耐心。

开春后,聆初开始学走路。净明牵着她的小手,在院子里一步一步地挪。

她走得摇摇晃晃,像只刚出壳的小鸭子,摔倒了也不哭,只是伸着胳膊要净明抱。

李婶看着直乐呵。

“这娃性子随你,稳当。”

时间像河水一样淌过,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年。

净明已经快到赵叔肩膀高了,脸上的稚气淡了些,眉宇间多了几分沉静。

他编的竹器在镇上小有名气,攒了些银钱。

给聆初买了件新做的浅绿布裙,穿在身上像朵刚开的豌豆花。

聆初会说简单的词语了,“哥”“饭”“水”,虽然吐字不清,却让净明高兴了好几天。

只是她的心声,依旧只有净明能听见。

变故发生在这年夏末,和他们来时一样,河谷里的风带着凉意。

村里突然来了一群官兵,说是要征“秋防税”,挨家挨户地翻箱倒柜。

李婶家仅有的几匹布被抢走了,赵叔气得直咳嗽。

“这哪是征税,是抢啊!” 李婶抹着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