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由陆知苒来做,比由萧晏辞来做更加合情合理。

储君定大局,太子妃施仁政,此为最佳互补。

此事既是陆知苒出钱出力,萧晏辞也不欲抢了她的功劳。

世人称颂陆知苒,萧晏辞这个太子也与有荣焉。

而这桩消息传回来的时机也不早不晚,刚刚好,狠狠地打了那些质疑陆知苒的老东西的脸。

陆知苒也已经收到了张德安的消息,得知慈容院的进展顺利,她亦为此感到很高兴。

慈容院之事,变相推动了女学的进展,这就更令人欣喜了。

萧晏辞道:“不过,今日有朝臣提到了女学的招生问题,贫苦人家只怕不愿意把女孩送到女学中进学,这个问题你打算如何处理?”

陆知苒早与蒋南笙和萧宝珠商讨过此事,她们综合权衡之下,拟定了招生细则。

此次女学,拟定招收的女学生年龄在六至十岁之间,农户人家不收取束脩,食宿全包,入学者可领每月三斗米,若退学则需追回一应奖励。

但女学并非玩乐之地,也不是无偿帮别人家养孩子,每月都需要考核,学生们每月都需完成一定数量的刺绣或纺织,成品由锦绣坊统一收购。

若连续三个月无法完成,则劝退处理。

若有学生天赋卓绝,能又好又快地完成成品,折算成银子后,多余的部分可归她自己所有。

从女学出来的学生,日后可以优先选入锦绣坊干活。

另外,女学会缩短学制,夏收秋种时停课,让学生回家帮忙,灵活授课。

除此之外,她们会邀几位德高望重的诰命夫人担任“名誉山长”,以增加信誉。

这是她们的初步方案,具体落实起来,定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但困难再多,也没有方法多。

万事开头难,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只要熬过了开头,后续之事自然能铺陈展开。

如今的锦绣坊,便是最好的例子。

德丰帝亲题的“毓秀女学”牌匾很快挂了上去,紧接着,毓秀女学张贴出了招生要求和一应福利,并派了官差深入各个村子进行宣传,务求让每户人家都知晓。

原本对此事嗤之以鼻的百姓们,看到这样的条件也不由生出了动摇。

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到底根深蒂固,有的农户依旧不愿意让女儿去“抛头露面”,还是守着农活更加踏实。

这几日,毓秀女学招生之事传得沸沸扬扬,每个人看法不一,也有各自不同的选择。

五日后,招生结束。

此次一共招了五十八人,其中,农家女四十一人,商户之女十三人,让她们意外的是,竟有四户官宦人家把自家庶女送了来。

陆知苒看了那四户人家的名单,很快就明白了,这四位官员都是太子一系,他们此举,便是对太子和太子妃的支持。

而那几家商户,也或多或少与自家商户有过生意往来。

生意人都精明,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毓秀女学的意义不凡,自然要努力抓住机会。

萧宝珠对于这个人数十分不满意。

“这可是朝廷公办的女学,条件这般优渥,怎么就没有一呼百应?”

陆知苒和蒋南笙却觉得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人之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便是送了女儿来上学的人家,也并非每人都真心相信读书之道,大多数人应当只是看重了女学的条件。”

“没错,连饱读诗书的朝中官员都反对女学,更何况是那些大字不识的平头百姓?此事任重且道远。”

萧宝珠闻言顿时泄气。

“那我们辛辛苦苦张罗这么多,岂不是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