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也事先商量妥了。
苏蓉出资十两,张如英出资二两,出资比例为五比一。苏蓉负责管账,张如英负责掌厨管店。
因为掌厨管店肯定比较辛苦,所以利润的三成作为张如英的辛苦费。剩下七成按出资比例算,张如英占一成二,苏蓉占五成八。
最后总结,苏蓉分红五成八,张如英分红四成二。
如果店铺经营不善,或者倒闭,两人需各自承担的损失也按这个计算。后续想扩大经营再商量,初期暂且按这个比例算。
张如英很佩服苏蓉算账的头脑。
原本她出于感激,不打算将自己掌厨管店的辛苦,计算在内。苏蓉却事无巨细给她考虑到,不能不令她心服口服。
因为苏蓉白天要上工,张厨娘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小工必须请一个,帮忙打下手。顺便两个人一起,好应付些突发危机。
壮劳力的话,请男人比女人工钱高得多。两人这方面没有异议,决定按市场价,花几百文请一名粗使女工。
苏蓉也考虑过请方婆婆祖孙来。但上一次方婆婆表达得很清楚,她舍不得离家。只能等日后店铺发展起来,小兰长大再考虑。
苏蓉继续上工。
张如英拿着钱和证明,转商户、谈租金、找货源。如今宜阳县有叶清辞坐镇,吏治清明,几乎没有敢明目张胆收保护费的人存在。
就是张如英挑选小工的眼光太高。徐牙婆前后介绍十来人,张如英看来看去,好不容易定下一位年近四旬的婶子姓项。
男人在城里做挑夫,她接些缝补浆洗的活儿。本来日子勉强过得去,随着近来流民增多,生活逐渐窘迫。
张如英工钱开到四百文一月,不算高胜在稳定。
这项婶子想长期稳定做工;老家北方爱吃面食,又有一手和面发面的本事。故而张如英最后选定她。
第70章 叶清辞的另一面
差不多筹备一个月后,苏蓉和张如英挑选黄道吉日,噼噼啪啪放顿爆仗,张记炊香阁正式开业。
二两银子租来的店面,不到三十平方,简单装修清扫。前面店堂,后面厨房兼卧房。灶台桌凳是前任店家留下的,可以接班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店内三桌,门外午间和夜间加两桌。但要注意城防巡逻队,如当场被抓住,说占道经营、或则到了深夜宵禁时间,要罚钱的。
项婶子工作主要内容跑堂搞卫生,顺便盯着食客们有否逃单,城防队有没有来?
至于售卖商品,两人头碰头研究一番,决定主营馒头、稀饭、面条三种。
这时代面食有馅无馅,统称馒头。清代时“包子”“馒头”的称谓,才逐渐细化。
苏蓉打算从自家店做起,先把这称谓分开。
她做了块牌子挂门口。写明馒头一文一个,带馅包子素的三文,荤的五文,买十个送一个,量大从优。
稀饭和面条比照市价,不多收不少收。避免同行嫉恨,恶性竞争,自家要以质取胜。张如英几十年厨艺,如今派上大用场。
在苏蓉建议下,她用菜汁将面团染色,馒头随手捏出各种好看花型。让人一见,以为是精致点心。
性价比直线拉升!
馅料更是种类繁多。素馅取当季蔬菜用肉油炒;鸡肉鸭肉猪肉羊肉,皮薄馅大,咬一口汁水四溢,香味钻进骨髓。
同样价钱,张记炊香阁能买到更好,你说老百姓愿意去哪家?
张如英一身圆胖胖满脸福气相,能说会道。不笑自带三分喜庆,来往顾客均觉得店主有眼缘。
苏蓉本来准备搞什么日常促销,会员制等,一律没派上用场。
开业第一天酬宾,半天功夫把准备好的食材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