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于微型暴力的定义还是对回避方式的阐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并且认为投诉举报的方式是一种回避,这?完全是一种谬误。

主席:感?谢双方辩手,下面有请反方一辩进?行立论。时间同样为三?分钟。

反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3],由此可见,随着网民的增多微型网络暴力发生的主体性基础逐渐变得庞大。微型暴力区别?于一般的开盒挂人,有偿代骂,它是指低强度、高频次的内涵嘲讽,经常伪装成所谓客观性的评价或者利用表情?包、谐音梗间接攻击他人。2022年《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专题调查报告》中的调研数据也显示,61.11%的受访网民或多或少遭遇过网络暴力行为,而?针对网民遭受过的网络暴力具体行为进?行调研发现,“羞辱谩骂”是最主要的网络暴力形式,占比达 41.17%。这?一接近半数的比例恰好反应了微型网络暴力造成的影响之广且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报告》还显示,当?遭受网络暴力攻击时,网民回击手段多集中于关闭评论或开启过滤功能、向网站或有关部门举报以及不予理会,分别?占比为 38.84%、38.58%、35.32%,可以看出在应对网络暴力的时候,选择关闭评论或不予理会这?样的“回避式”方式仍占大多数。这?样被动式地任由谣言传播不采取任何积极的举动造成的结果就是微型暴力现象层出不穷,恶意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所以在面对这?样的暴力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抗争。

抗争不是互相谩骂,以暴制暴,而?是理性回击、澄清事实、利用规则通过相关平台进?行举报等一系列反驳行动以肃清网络乌烟瘴气的现象。更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恶意的回击。

首先,抗争可以更深层次地解决微型暴力的负面影响,打破‘沉默螺旋’效应。如果不在暴力发展的最初期进?行遏制,可能会演化为更为大型的网络暴力。如杭州女子?的取快递被造谣事件,一开始造谣者是在微信群中散播谣言,可是却一传十十传百地迅猛扩散,一个莫须有的谣言从一个微信群走向了全国人的视线范围内。如果一开始有人制止或者求真而?不是当?个吃瓜的乐子?人是否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这?就是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体现,为了避免孤立或冲突,放弃自己的观点?或保持沉默,结果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声音逐渐弱小。一个小小的谣言扩散成了大型的网暴,何其可悲?

其次,抗争更是对自我权利的捍卫以及保护精神?健康的积极应对策略。野马效应指出:因一点?小事引起过度的情?绪反应,最终会导致自我伤害。在微型网络暴力中,这?种伤害已然造成,我们要做到的是控制这?种伤害不再扩大化。一味地退让和避开只会让对方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此而?变本加厉地进?行攻击,加剧这?种恶意的扩大化,被网暴者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失控,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如创作者在遭受到对内容的质疑和对不实信息的造谣时,如果选择澄清和反驳才会让事件平息,得到应有的正义。又如公众人物在机场的穿着引发热议,其积极抗争后?得到了良性反馈等。

综上,在面对微型网络暴力时,抗争才是普通人更应该采取的行动。

主席:感?谢反方一辩,下面有请正方二辩质询反方一辩,规则如上。

正二:好,谢谢主席。大家都?是打辩论的,可是近几年辩论圈外看辩论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我们经常会在弹幕上看见很多‘指点?江山’的外行人发出一些看似正义的言论,比如‘这?个二辩怎么老是打断一辩的发言?真没素质’,然后?就会有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