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中父母亲人可还健在?”宋意欢轻声细语问道。
茯苓一一回答着她的话,“奴婢是建城人,爹娘在奴婢三岁时就已过世了,爹娘走后,奴婢就由叔婶拉扯大,然而还没过两年,奴婢与叔婶在一场洪灾中彻底走散。奴婢为了能吃上一口粮,上了人牙子的套,辗转就来到了京都,进了侯府伺候。”
“建城在何处?可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宋意欢又问。
那些年在国子监替长姐上学时,宋意欢最喜欢的便是潜入藏书阁中翻阅典籍。
年仅十三岁的她早就动了要带小娘逃离京都的念头,因此她最常翻开的就是《山川志》。
她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翻过的书籍看一遍便能记住,可她回想了一番,却不记得《山川志》中有提到过建城。
说起家乡,茯苓慢慢的话便多了起来。她和宋意欢说了许多有关于建城的事,宋意欢这才知道,建城位于衡州,是与衡河靠得最近的一座小城池,距离京都相隔甚远。
倘若不是茯苓与她说,她压根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一座小城。也许正是因为那城池太小,《山川志》里才没有收录。
可这样的发现却让宋意欢心里轻轻一动。
既然山川志中没有,便说明世上极少会有人知道,也许,那正是她和轩儿的归处。
她记得衡河自西向东,最终会与沧江交汇,若走水路,一路南下便可抵达。齐伯伯常年在画舫码头支著面摊,常有船老大到他那里吃面,他认识了不少走水路的朋友!
宋意欢心情不由变得激动起来,她紧紧攥着手才没让自己泄露出内心情绪。
茯苓没有注意到宋意欢的异样,仍在挑拣著记忆中的事和宋意欢说。可惜她走失时年纪太小,有许多事都不记得了,只得对宋意欢道:
“四小姐,奴婢就只记得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