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还请大人明示,不必阴阳怪气。”
“李昭宴,我看你也是读过圣贤书的,懂不懂男女大防,瓜田李下的道理?”
“身正不怕影斜,我和嫂嫂亲如姐弟,问心无愧。不像有些人,心脏看什么都脏。”
“你……强词夺理,我不与你争辩,总之叔嫂之间不该如此不成体统。”
“呵,常言道君子不论人短长,赵无名,你如此非议别人,谈何体统?”
“你……”
两人夹枪带棒,唇枪舌剑,几个回合下来,硝烟四起。
李昭宴在言语上略胜一筹,赵无名在气势上优势明显,气氛剑拔弩张。
宋颜无语望天。
好好的一顿饭,怎么就吃成修罗场了呢?
第27章 别管我! "别管我,去管你的赵无名吧……
两个男人的修罗场, 以赵无名的拂袖而去告一段落。
宋颜当时袖手旁观,甚至下意识偏向李昭宴,等赵无名被气走了才后悔。
她还想让赵无名帮她搞个塾师试参考名额呢。若是错过三日后的塾师试, 得等到明年才有机会参加这一年一度的重大考试。
所谓“塾师试”, 与她前世参加的教师资格考试有些相似,也分笔试和面试, 不过不分科, 科举考试的全部知识都要囊括在内。这个朝代的塾师,要全方位辅导自己的学生,所以要求更高。
相应的,塾师试的含金量也更高,只要通过这个考试, 就可以按居住地就近分配到有需要的村塾,从此便可凭能力晋升。
塾师晋升路,是相对公平的。
无论身份地位,所有塾师的第一步都是从村塾开始的。
若在村塾教出好成绩, 可经由村正引荐到上一级书院任教。若表现出色,经高官引荐,可破格提拔至京师书院。若官员故意阻拦塾师的晋升路, 塾师可报销盘缠,进京告御状。
村塾的塾师分为三类。
最受追捧的一类是谢老夫子这样的老秀才,出自世家大族, 人脉资源广,当他的学生, 只要能高中,便会青云直上。谢老夫子这种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考了一辈子没中举, 便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愿意全力栽培学生,但能入他眼的学生少之又少。
第二类是落榜的寒门秀才,为了养活自己,一边备考一边教学。因着秀才的资历,可免去塾师资格考试,自荐或他人引荐到村塾教书。这类塾师有科考经验,但与学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多会藏私。
第三类便是通过塾师试分配到村塾的新人塾师。有些寒门学子实在无力负担束脩书费,几次落榜后,便会退而求其次,去考塾师试,走塾师晋升路。他们虽然经验浅,但满腔热忱,恨不得把脑子剖出来给自己的学生,也有很多人选择这类老师。
不过,女塾师另当别论。
当朝天子重文兴教,非常重视有才学之人,颁布了“十八岁以上的男女皆可参加塾师试”的法令。但有钱人家的小姐才读得起书,这还得生在家风开明的家庭才能读书。
其实当朝天子上任不过十年,新政虽上行下效,但很难改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更不愿女儿家抛头露面。世家小姐怕婆家嫌弃,不敢读书。穷人家的女儿要干脏活累活、甚至卖身供养兄长或者胞弟读书,哪儿有福气沾染书香?
是以,女塾师凤毛麟角,皆是德才兼备、独立强大、心怀天下的奇女子。
女子若不想一世困于后宅,或者当牛做马被贱卖,只有两条路:经商或者从教。
能从教的从教,不能从教的便经商,毕竟文人的地位远高于商人。
宋颜却是两手都要抓的。主业从教,副业从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