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饼好保存,本是做干粮的不二之选。但元嘉恨透了北燕,沾了一个胡字的她都厌恶得很。对面车厢里惯常和她不对付的一个鲜卑妃子拿话笑她:“姐姐还当自己在故国呢?”
“前面就是汝阴郡,马上,可就过了疆界了。”言下之意,你又神气什么?
是啊,马上就过了疆界了,她难道又要回到那个人身边么?
元嘉心里砰砰跳着,一时也没心思和她绊嘴,略微一想,计上心来,也不为难两个军士了,就着水囊里的水把胡饼吃了,耐心等候了两刻钟。等到车队再次启程之际,红了脸小声叫住两个守卫:“我要更衣。”
二人俱是十七八岁的新兵,流民出生,并不懂她这般文雅的说法。元嘉只好道了句「小解」,二人闻言皆涨红了脸,只得放了她下来,跟着她去到一处芳草萋萋树木丰茂的隐蔽处。
两人影子似的,甩也甩不掉,元嘉气得直跺脚,又摆出公主威严来:“大胆!你们难道要看着本宫更衣不成?!往后退!”
二人对视一眼,料想荒郊野外的,她一介女流也不敢跑,便依言退后些许,背过身去。然而等了许久也没等到那娇公主的动静,两人心知不好,回头一看,风拂草动日照松光哪里还有半个公主的影子。一人慌张去寻,一人则回去同长官报信:“不好了!公主跑了!”
也是元嘉运气好,她从边界上一路往东南方向跑,恰到了一处渡口,拿身上仅剩的一点银钱作了船资渡过淮水,由决水南下进入豫州境内。几经辗转,绕到了寿春南边的皋城。
皋城守军将领恰曾是当日北渡口送嫁的西府军军士,认出了她,不敢隐瞒,遂将她送回建康。和亲公主不告而归,群臣大为震惊,元嘉却已想好了说辞,准备鼓动已为皇帝的弟弟给自己报仇了。
第 134 章 晋江文学城正版
公主不告自归,群臣只觉丢人,百般推脱不肯前往。大司马泌更上书宜用一小车接回不必大肆宣扬,虽如此,小皇帝还是带着太常寺官员,出城几十里亲自迎回了姐姐。
姐弟相见,一个被权臣蹂躏得心力交瘁,一个被异国风沙折磨憔悴,俱是满心酸楚,抱头痛哭,随行官员好容易劝住了,迎上车辇,辘辘回城去。小皇帝特许姐姐和自己坐一辆辇车,待她眼泪略止了些,关心地问起生母的状况。元嘉愕然道:“皇太妃不曾与我等过江。”
一年多以来北方绝口不提郑氏在长安的境况,小皇帝心中早已希望渺茫,只安慰自己或许生母是在过江后走失。如今听姊姊说她不曾过江,大为震惊,面色急剧地转白。元嘉察言观色,斟酌着语气小心翼翼地下了剂猛药:“陛下,太妃的确不曾过江,等会稽王回京后您一问便知。妾身敢问,当初派去搭救皇太妃的是谁?”
“是前将军……”
“原来如此。”她掩口惊呼做恍然大悟状,撞上小皇帝焦急询问的眼神,慢条斯理地理了理衣裙,方缓缓道:“有一事不知陛下知晓与否,前将军和皇太妃是起过龃龉的……”
她把当初母后召桓微入宫、却离奇消失了两个时辰的事说了,委婉地提及郑氏可能暗害过她、因而与谢氏结仇。小皇帝联想到陆常侍当初汤山驿行刺桓氏女的诡异举动,心中顿时凉了半截,却仍是不愿相信,攥紧了身下繁复的十二章纹袍服喃喃道:“不会的,前将军忠于社稷,必不会如此待朕……”
“陛下,前将军可不是当年的东宫洗马了。”元嘉拿帕子象征性拭了拭眼角,故作忧思重重地叹道,“他因娶了桓氏女,便和桓老贼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这次在寿春,更是不请示您就要把我送回寿春。他眼里只有大司马,哪里还有您这个帝王!”
元嘉说至伤心处又抽抽噎噎哭了起来,小皇帝心下一片冰凉。一边是生母,一边是倚重与依赖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