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山神老爷的传说!

清晨的河畔,空气微凉。

孙老头、王麻子,还有另外三个决定回去接家人的汉子,已经收拾停当。

他们换上了姜婵“变”出来的、相对厚实完整的旧衣裤,脚上是新编的草鞋。每人背上背着一个鼓囊囊的粗布包袱。

包袱里,是姜婵给他们准备的干粮:厚厚一摞烘烤得焦黄酥脆的杂粮面饼。每人腰间挂着四个装满清冽井水的竹筒。

这装备,在逃荒路上,简直是豪华配置!

营地中央的空地上,支起了大锅。锅里炖着大块的猪肉、萝卜和白菜,浓郁的肉香霸道地弥漫开来。旁边蒸笼里,是雪白的新米饭。

这是饯行饭。

所有人都围在锅边,包括新来的赵四他们。气氛有些凝重,又带着期盼。

“吃!都放开吃!吃饱了才有力气赶路!”姜婵招呼着。

众人不再客气,盛上堆尖的米饭,浇上油亮的肉菜,大口吞咽。孙老头几个更是吃得格外认真,仿佛要把这味道和饱足感刻进骨头里,支撑他们走完漫长的归家路。

小桃捧着小碗,跑到孙老头身边,仰着小脸:“孙爷爷,你们要早点回来呀!”

孙老头看着小桃红扑扑的小脸,鼻子一酸,用力点头:“哎!好孩子!爷爷一定早点回来!”

王麻子也拍着胸脯:“等俺把儿子接来,让他跟你玩!”

饯行饭在略显沉闷又充满期盼的气氛中结束。

孙老头五人背上包袱,拿起充当拐杖的结实木棍。

“姑娘…”孙老头走到姜婵面前,深深弯下腰,“俺们…走了。”

“路上小心。”姜婵点点头,声音平静,“记住我说的话。只带该带的人。快去快回。”

“是!姑娘!俺们记下了!”五人齐声应道,眼神坚定。

他们又对着陈延、赵四等人抱了抱拳,最后看了一眼这片给了他们新生和希望的河畔营地,转身,踏上了通往官道的土路。

五个背着包袱、拄着木棍的背影,在晨光中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官道的拐角。

营地安静下来。众人望着他们消失的方向,久久不语。有担忧,有期盼,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等他们回来,这里就更像一个真正的“家”了。

送走了孙老头五人,营地的重心立刻转移到了挖地窖上。

赵四带着十几个汉子,成了挖窖的主力。他们脱掉上衣,露出虽然依旧瘦削但已有了些肌肉线条的脊背,挥舞着锄头和铁锹,在选定的坡地上奋力挖掘。

“嘿哟!加把劲!”

“这边土硬!换镐头来!”

“小心点挖!边挖边把土拍实!别塌了!”

吆喝声、锄头铁锹撞击泥土石块的声音、沉重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

泥土被一锹锹挖出,堆在坑边,渐渐形成了一圈土墙。地窖的轮廓越来越深。

姜婵每天都会过来看几次进度。

“深度够了。”她看着已经挖到一人多深的坑底,对下面喊道,“往旁边扩!挖出几个储藏室!中间留条过道!顶上用粗木头搭梁!铺上厚木板!再盖土!”

“好嘞!姑娘!”赵四抹了把汗,仰头应道。

坑底变得更加忙碌。汉子们开始向两侧挖掘,形成几个拱形的储藏空间。粗壮的圆木被抬下来,架在预留的位置上,作为支撑顶棚的横梁。

进度肉眼可见。深坑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地下储藏室。

营地里,小桃也有了新玩伴。

新来的流民里有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一个叫石头,男孩,约七八岁,一个叫草儿,女孩,约六七岁。两个孩子虽然依旧瘦小,但吃饱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