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种植粮食,就定居了下来。”

【天幕之上出现了一幅一幅后世人类所畅想而画下来的画,身上只用兽皮或者是简单的麻布盖着重要部位的人手里开始在种植粮食的场面。】

“就聚集成为了部落、村落,村落成为了城市,城市成为了国家。”

“而越是种植粮食,就越是发现粮食的优势,比起那些野果或者是肉类,粮食能种还能够储存,能种代表生生不息、可持续,能储存就是一种配合生活计划的短期或者长期需求。”

“黍是商周时候的主角,比稷更加耐旱,不光能吃,还能够酿酒,商周时候出土的青铜器是不是很多都是酒器?所以可想而知,黍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黍之后会渐渐的不如稷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口感和产量都不如稷,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公有感于商人沉湎于酒色而亡国,所以周朝限制酿酒,所以黍的地位下降。”

“而且周的先祖就叫做后稷,怎么可能不推广稷呢?”

“所以我们又迎来了主粮二代目。”

“稷也渐渐的和江山社稷扯上关系,稷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粟,在没有蜕壳的时候,它就叫做粟,去了壳之后就叫做米,无论是黍还是稷刚开始的做法无非就是蒸或者煮。”

“蒸熟的就类似于米饭,煮熟的就是粥,而无论黍还是稷在北方交替的时候,南方人的主粮就非常稳定,从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到现在,一直都是稻,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大米!”

“华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因为水稻的特性,水稻的种植区域广泛分布在南方地区,稻饭鱼羹,就是先秦开始一直对南方的饮食印象,后来这些地方都被叫做鱼米之乡。”

天幕这么一说,又普遍的唤起了这些人对于南方的印象来。

稻米的软糯甘甜和鱼的鲜嫩味美,以及南方的烟雨朦胧一下子便成为了一幅鲜活的画面,跃入了众人的脑中。

“不过稻对于水利的要求很高,所以刚开始的五谷当中是没有稻的,但是因为一次一次的战乱,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

“北方先进的种植技术也来到了南方,水稻的地位开始飙升,直到今天成为了两大粮食巨头之一。”

第193章 主粮3

“而且五谷杂粮里,用蒸煮的方法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来烹饪,稻米的口感和味道也是相对较好的。”

[我记得三国的时候就已经很大面积的种植水稻了。]

[孙十万的军粮?]

[蜀中应该也是。]

孙权现在看到这些调侃都已经佛了,后世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那么为什么到了后世东北大米很出名?”朱清谷的话语带着几分引诱。

[东北那黑土地肥沃啊!]

[不知道可以种多少田,都是肥田啊!]

[还有水,那边水源充足啊!]

朱清谷放出了一幅地图来,上面标注着一些地名,还有著名的粮食产区。

“没错,我看到弹幕已经有粉丝说出来了,这里虽然很北,北都北到西伯利亚去了,但是水源丰富充足,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都是水系,加上东北肥沃的黑土地资源,让东北这里成为了重要的北方水稻产区。”

东北!

天幕下的人一下子就画下了这一块地方。

李世民开始对这块地方感兴趣了,天幕上说肥沃能够种出很多粮食,那么就肯定是一块好地方。

那些什么土豆玉米距离太远,高产水稻种子也不知道怎么弄,那么就要从地利人和上下手了,有什么是比一块肥沃的还能够种地的田来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