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一百一十三、宫变
一封密诏将一众朝廷要臣都紧急召入宫,哪知这宫门竟是只进不出。
议政殿内挤满了人,大部分都是文臣,见着守在殿外的一排禁军,目露惧意,但更多的是困惑,一个二个不明情况地面面相觑。
一众大臣被晾了许久,屏风后才总算有人缓缓现身,“让各位同僚久等了。原是祖父召诸位来此议事,但诸位都知道他老人家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前,便只好由我代为传话。”
端的一张温和的笑脸,不是别人,正是崔士贞。
要说这天子抱病,储君不在,这监国理政的担子理应落到崔相头上,但政事又不是他崔家的家事,哪有让家中小辈出面的?岂不儿戏?
在场的个个都不是傻子,崔士贞如此行事自然是不合规的,可顾忌着殿门已有重兵把守,愣是无人敢发出异议。
崔士贞早料到他们会是这么个反应,勾了勾唇,“想必诸位都已听闻边西战事已休。这赢了西楚本是喜事,只是太子手中一无兵符,二无调令,擅自调军去边西支援实在于理不合,论罪当处,诸位以为呢?”
按大周律法,擅发兵自然是重罪,可如今天子已值风烛残年,一病不起,太子风华正茂,登基不过是迟早的事。
何况,边西战事危急,太子携援军亲临,一来鼓舞军心,以振士气;二来敌军现已被击溃,太子大获民心,此时论罪实在说不过去。
再者,就算要论罪,谁又有资格定他萧宁煜的罪?
一片死寂般的寂静中,柳泓澄忽然站了出来,应道:“臣听闻,太子殿下是收到了边西军的求援书这才调兵前去,并非是崔大人所说的擅自调军。战事一休,殿下也已在回京路上,不如等殿下回宫再做决断。”
崔士贞微微眯起眼,柳泓澄所言不假,边西军的确是寄了封求援书回京,但这信一早便被他截了下来,萧宁煜半个字都没见着,且那信上求的是粮草而非兵马。
柳泓澄此时说出来无非就是仗着无人能辨他话中真伪,总不可能真将那封求援书拿出来?
崔士贞轻笑一声,“恐怕柳大人还不知道,太子这趟回京可不是单单自己回来的,还将边西军都带了回来,即日便会抵京。依大人看,陛下抱病,太子不仅不侍奉在跟前,还擅自携重兵返京,此举意欲何为?”
意欲何为?他就差将“逼宫”二字给说出来了。
此言一出,底下原本安静的人群堆里爆发出一阵骚乱,众大臣个个面有异色,眉头紧锁。
倘若太子当真发起宫变,他们这些人被困在这出不去,怕是小命都难保。
柳泓澄也皱起眉,张了张嘴想辩驳,却有人比他更快一步开口:“臣斗胆猜一下,太子莫非是想趁陛下病着,直接……”
“大人,妄议储君论罪可斩。”柳泓澄听不下去了,狠狠地瞪了那人一眼。
说话的大臣是世家派系的,被柳泓澄这句话一噎,悻悻地闭上了嘴。
但他不说自然也有别人说,为着今日这出好戏,崔士贞明显不止安排了一个人。有人牵了个头,剩下的人便急急跟上,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话语间已然将“叛贼”、“谋反”的罪名扣在了萧宁煜头上,而方才还摇摆不定的好些人也明显有些松动。
柳泓澄将一切看在眼中,没有因众人的一边倒而生出退意,而是更加坚定地继续争辩:“太子殿下理政勤勉有加,高明远识,又深得民心,诸位都有目共睹。如今殿下尚未回京,若只凭几句猜测便妄下定论,未免太过草率。”
可惜他说了这么多也无济于事,崔士贞只是高深莫测地笑了笑,挥手召来人,淡淡下令道:“先封城。”
好像将这城封住,这京中的天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