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长平是状元,第一任的官职必定是在京城,他问娘子是否愿意陪他入京?若是生意难舍也没关系,他可以自己在京城做官,朝廷也有探亲假,他平日再多攒一攒假期,可定期回来陪伴家人。

他做了官之后,儿子可以入国子监读书,考虑到亲家也要在京城为官,不会再回乡教书,而杨家的书院如今只有举人为师,儿子今年将得赐举人出身,过三年便要入京春闱,他建议还是让儿子去京城入国子监求学,毕竟国子监的先生们都是进士出身,且一心治学,各个都是当世大儒,更适合儿子求学解惑。

女儿月娘有辛氏商行的重担在身,自然无法甩开责任去京城,想到这,辛长平在信上写,虽然女儿月娘成熟早慧,可毕竟还是不足十岁的孩子,许是娘子留在潍县陪伴女儿更佳。

宋氏看过信,便皱起了眉头,她自十八岁那年嫁进来,从未与夫君长时间分离过,往年至多是夫君去府城考试分开几日,最久的一次便是今年这回夫君去京城春闱了。

一任官职便是三年,这三年夫妻分隔两地,京城一趟来回便是半月,便是朝廷有探亲假,夫君也不可能常常回来,许是一年才能见得两三回。

夫妻俩感情甚笃,宋氏没了娘亲之后,与父兄也都决裂,夫君对宋氏来说不仅是爱人更是亲人,宋氏心里自然是万分不舍的。

铺子的事倒是好说,两间铺子的掌柜都靠谱,日常根本不需要宋氏管什么事,她只是每日缝制衣裙,且徒儿崔慧娘学了近一年,差不多能出师了,以后顶上自己的活毫无问题,便是自己还想开铺子做生意,手里有千余两的本钱,去了京城再开一间锦绣阁也不难。

只是夫君说得对,女儿实在太小,小儿子她可以随便带着走,可女儿她也割舍不下。

宋氏有时回想起来前年、去年初的日子,再看看现在过的日子,还觉得不真实,而仔细一想自家日子越过越好,全都是因为女儿月娘才起的变化。

138 ? 第 138 章

当初若不是女儿月娘提醒自己, 娘亲的绣画就被自己草草卖掉了,她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能学到娘亲的绝技。

若不是女儿聪慧,一个接一个的好主意, 铺子也挣不到这么多银钱。

更别说如今这欣欣向荣的辛氏商行, 皆是因为女儿多思, 才让大家重视起那虫卵,拥有了这可传多代的财富。

而夫君信上更是直说,能考中状元是受女儿的言谈影响,才在殿试中答出了合皇上心意的答卷。

虽老家的流水席要办足七日, 可只有前三日是近亲好友们上门吃宴席,后四日都是任由陌生人来沾喜气的, 于是他们一行人刚从长河村回到县城的家中,便收到了这封辛长平从京城寄来的书信。

宋氏虽出嫁之前没有读过书, 可嫁给辛长平的时候才十八岁, 少年夫妻浓情蜜意, 夫君教娘子读书习字也是闺房情趣,所以宋氏不需要儿女为她读信,毕竟夫君不是那严肃端方之人,平日里当着儿女的面都不知道收敛些,爱说些惹自己脸红的话。

宋氏怕夫君信中又提些什么思啊情啊的, 便没敢先让儿女看,自己先看了。

宋氏放下信, 拉着女儿的手满脸的纠结难舍, 看得辛月十分疑惑,忙问:“娘亲, 爹爹信上说什么了?怎么娘亲不甚高兴的样子?”

这屋里除了还是个不懂愁滋味的小儿的辛年, 其余人瞧见宋氏的面色都心急得很, 辛姑母也是连连追问:“大弟妹,大弟信上说什么了?可有什么为难之处?”

宋氏叹了一声,把信递给大儿子,辛盛连忙接过心急的读了起来,听到辛长平说他要留在京城任职三年,屋里众人才反应过来,自家人光顾着高兴辛长平考中了进士,得了状元,但大概是因为辛氏从没出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