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家人因为辛长平乡试高中,俱是喜笑颜开,辛盛都忘了要检查妹妹作业的事,辛月自然也不会主动提,只小心的把写着猪之大的文章先藏起来。

105 ? 第 105 章

辛月心想明日一大早, 大家都要回老家,哥哥定然也没时间检查作业,等他回书院的时候再塞给他, 这样他看到了便是生气, 人也不在家, 哈哈哈。

如今辛家和杨家是姻亲,辛长平中举这种大事也得给杨家报喜一番,明日大家要回长河村,宋氏便交待胡大娘不用来家里, 只帮着去一趟杨家报个喜。

次日他们还没到村口呢,就被走出三里外等候的族人团团围住。

乡试三年一次, 整个贺州不过取几十人,摊到东安府还不足十人, 再摊到潍县, 有时一两个, 有时一个也无,这么多年下来,潍县县志记载的本县中举之人也不足百人,中进士者更是不足十人。

如今整个潍县活着的举人也就十多个,还有几个是垂垂老矣的白发翁。

像辛长平这样三十多岁的举人, 并不算年纪大,而且他排名还靠前, 就是不读书的人都知道这名次是很有机会能中进士的。

辛氏这么一个小宗族, 出了个年轻有前途的举人,起码在这个潍县里, 大家都得给几分面子, 不可能明面上与辛氏为难。

所以整个辛氏的族人除了年老不良于行的, 和年幼步伐不稳的,便只有族长辛祝陪着辛丰收在祠堂等候,其余人全都走出了三里地来迎接族里的举人老爷。

辛长平见状哪还能在车上坐得住,一家人连忙下车,辛长平被一群长者和同辈围上来恭维,宋氏则被族里的媳妇们众星拱月。

辛姑母小心的护着怀里的年哥儿,捂着他的耳朵,人多嘈杂,怕小儿受惊。

辛月牵着郭玉娘,与辛盛走在后面,见此情形不禁叹了一句:“难怪人人都要衣锦还乡。”

辛盛上回考上府试案首,族人也都高兴的为他庆祝,可和今日之态相比,却有云泥之别。

辛月作为商行的管理人,这几个月来往于长河村颇多,族人都知晓她的身份,对她也很是尊重,原先那个试图挑拨郭玉娘和辛月关系的女孩,都被家里教育得每回见着辛月都低眉顺目。

辛月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不可能和一个小女孩计较,对他们家和对别人家没有什么区别,几次下来那家人才不再战战兢兢。

可对辛月的尊重和对辛长平的尊重还是区别很大的,虽然辛月能带着他们发家致富,而辛长平考取功名,不论是举人,还是未来中进士,可能他们一辈子也不会求辛长平做一件事,却依然会觉得辛长平比辛月要厉害得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不是百余年的兴商能瓦解的。

就好像潍县明明最富的是褚家,可杨家有两个进士老爷,三个举人老爷,潍县第一的世家大家只认杨家。

明明上回辛盛的宴席上,大家还敢上来和辛长平喝酒,这回大家没一个敢让辛长平喝醉的,除了一开始族长举杯相贺,辛长平喝了,之后来祝贺辛长平的人都是自己一饮而尽,却拦着辛长平说举人老爷喝茶就好,莫要伤了身。

于是明明被找上来敬了上百次酒,辛长平都不如昨天醉得厉害,只是多跑了许多回净室罢了。

这边辛家欢天喜地,而杨怀德的妻子余氏听说未来亲家派人上门,连忙亲自接见了,一听说亲家公中了举人,余氏也高兴得不行,忙给了跑腿传话的胡大娘一个沉甸甸的荷包,才叫身边的嬷嬷送胡大娘出去。

余氏满脸是笑的去女儿屋里寻她,杨欣娘正和杨芸娘一处做针线,她们两人的爹爹都去了京城赶考,几个月不得见,做女儿的只好做些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