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送走郎中爷孙,擦洗完身子,已快到天亮时分,天边露出些鱼肚白,村子里的农户晨起开始生火。
黄老汉也在灶房里,还没进去就闻到了熟悉的香味。祝余倚在门边,静静地看着黄老汉,老头子原是蜀地人士,做得一手好菜,后来久居京城,当地人冬日喜爱煲汤,便又习得一手好汤品,先前在帝京,萧持钧来东宫时常常带着黄老汉的汤给她。
烟熏火燎的,现下两人都受了伤,黄老汉在下热汤面,瞧着有些像青州风味,煮了香浓的汤底,还炒了些新鲜的浇头,察觉到祝余在看她,黄老汉抹了抹脸:“饿了吧!”说完递给祝余一双筷子,让她先吃些浇头垫一垫。祝余接过但并未动筷:“黄叔……”
话还未说出口便被黄老汉打断:“嗨呀,别整些唧唧歪歪的,回来就好,老头子不在意这些。”
黄老汉很高兴,但又想起什么似的:“不过跟二公子你可得好好说说,这些年都去哪了……”一边说还要一边探头出去看,提防着萧持钧听到:“小鱼儿,我瞧着他正伤心呢!”
祝余闻言点点头:“您放心,我会同二哥好好说的。”黄老汉这才满意地继续搅和锅里的面,约莫是真的高兴,嘴里还哼起了小曲儿。
雨停了,夜里还有些风,祝余静立在小院的屋檐下,抬头去望未散的乌云,上苍垂怜,让她重活一世,及时救下萧持钧,黄叔也还活着,这是最好的年岁,一切都还来得及。
3☆、势如连璧
◎“英姐姐,你别着急。”◎
萧持钧的伤有些深,在李家村又歇了几日才决定启程回京,黄老汉不放心他二人独自上路,嚷嚷着要送一程,送着送着,这一送便要送到帝京去。
青州城是南北衔接的地界,依山傍水,此时未至深秋,草木尚有余夏,青葱可爱。捎着两个伤患,赶路多有不便,黄老汉大手一挥赁了辆马车,老头子戴着顶草帽,驾起车来虎虎生风,萧持钧的侍卫将月和带星紧随其后。
路有颠簸,祝余靠在车窗旁半梦半醒,萧持钧的目光太直白,她偏过脸躲了躲,后者便不动声色地挪开目光,闭目养神。
如今是嘉平二十四年,距离上一世在丰庆寺被截杀,尚有三年之久。
算算日子,太子妃此时已有三个月的身孕,下月便会前往苍梧山小住,回京前夕遭遇刺客,身受重伤,也因此小产。
祝余睁开眼,车帘在颠簸中掀起又落下,忽明忽暗。太子妃小产后,病骨支离,与太子彻底离心,三年后便郁郁而终,甚至没能与她见最后一面。祝余细细思索着,双手交叠卧于膝上,拇指摩挲着虎口,身子随马车行进微微晃动,旁侧的萧持钧握着卷书,似读非读。
行至云州,三人寻了家客栈,歇息一日再上路。祝余前世来过云州,这儿的鱼不错,江水绕山而过,秋日鲈鱼正肥美,宵衣卫在此处设有暗阁,那时她爱喝街头那家的鲈鱼豆腐汤,肉质鲜美,混着轻微的豆腥气,不算精细的饭食,但有种令人心安的熨帖,厮杀缠斗过后的麻木被热汤一浇,人就活了过来。
思及宵衣卫,祝余回想起那晚逃走的几人,夜色朦胧,不敢肯定他们看清了自己的面容,当时伤势惨重,宵衣卫在青州城并无据点,想必他们只能就近投靠云州暗阁。
萧持钧正盯着祝余出神,谁料她倏地回过头:“此处依山傍水,物产丰饶,我请你用饭吧!”
言罢也未候着他答话,径直往前带路去了,似是料定他会跟上。
她对云州很熟悉,萧持钧想。
不是第一回见,青州城的时候,她对黄老汉也熟稔非常,虽不曾与人多言语,却常常瞧着老头子劈柴、生火、切菜,与有目的的窥视不同,他能察觉到其中的满足和惬意。人也变了许多,剑法精进不少,人却比从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