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1 / 3)

当年为了栽赃宋绍宁,背后之人曾经捏造了不少流言蜚语,将宋绍宁塑造成一个不尊师长,不通礼教的悖逆狂徒。

谢檀心有不甘,对崔南山亦心有怨怼:“我想见崔公,除却此事,亦是想站在他跟前,问他一句,当年为何不出面,为恩公脱罪?”

或许在上位者眼中,宋绍宁只是区区一届县丞之子,杀了便杀了,都不及帝京城中一家寻常的酒楼倒闭来得紧要。

对谢檀而言,于私,宋绍宁是妻子的救命恩人,亦是一位极好的友邻,于公,泱泱的科考场只是失去了一名普通的举子,自会有万人顶上,但在谢檀的眼中,却是一颗来日有可能在官场中大有作为,为民图利的新星,就此陨落,他知书达理,他才华横溢,他本该在十一年前一举登科,为朝廷效力,为像他这样的百姓谋福祉。

谢檀露出嘲讽的笑,他如今在祝余和萧持钧眼前已经毫不遮掩,“虽无实证,但这些年我辗转寻了许多当年的旧人,按他们口中所言,恩公并不是惹怒了什么贵人,也并未与人起什么冲突,他只是恰巧,挡了贵人棋子的路。”

换卷仅仅只是因为宋绍宁占了他人的位置,他的考卷被人誊抄安上了其他人的名字,真正有他署名的考卷本该在十一年前就被焚毁。

老天薄待他如此,却犹有不忍,让谢檀成为这场局中唯一的见证者,带着证物一路南下,存活至今,让这桩陈年旧案留下了一个几不可察的切口。

【作者有话说】

最后的剧情线来了,我感觉按现在的加班程度,再写个一两周就要完结了[猫爪]

82☆、密不透风

◎等仗打完了,我们就成婚吧。◎

谢檀将往事吐尽,室内一片寂静。

祝余和萧持钧坐在他两侧,将考卷细细放回匣子里,又安慰了他几句,谢檀低声应着,神态颓然,方才一番慷慨的陈词好似将他身上那仅存的热气燃尽了,此刻唯余苍凉。

萧持钧抱着证物匣子,祝余扶着谢檀,两人一起将他送回了院子。

匣子依然交给谢檀保管,为了他的安全,往后他便直接住在将军府里,院子周边也安排了护卫看顾。

又过了些时日,祝余伤愈,便开始着手准备回蜀地。

只不过

在这一事上,她与萧持钧有了分歧。

顾明意伤好正要返回前线军营,萧恒江和离王大军此时已至苍梧山,安平侯府的信使跑死了几匹马,才将安平侯召萧持钧回京的书信送达。

但萧持钧收了信,却并未有动身的意思。

他想先陪祝余带谢檀回蜀地,而后再行回京。

信使闻言,不敢多劝,但又实在着急,在府中用饭时颇有些唉声叹气,一旁的顾明意见状,指点他找上了祝余。

祝余见到信使时正在收拾回蜀地的行装,手上还拿着萧持钧的披风,听了信使的话,手里的动作停下来,眉头紧蹙。

侯爷催得急,四殿下也等着萧持钧回京,祝余拧眉将手中的衣物放下,正欲多问几句,萧持钧便一脚迈进门来,目光落在信使身上,冷声道:“出去。”

信使顿时一颤,低着头忙不迭地出了门去。

如今已是冬日,萧持钧从外边进来,身上落了些细雪,他站在门边,抬手拂去,而后看着祝余,像是方才并未见过那信使一般,问道:“可收拾妥当了?”

祝余站在原地不说话,萧持钧便上前去,将她手边的披风拿起,一齐放进包袱里,刚要直起身,祝余就按住了他的手,将他方才放进去的披风重新拿了出来,萧持钧嘴角绷起,盯着祝余的眼睛,说:“不必劝我,明日我与你一道走。”

他像是从外边匆匆赶回来,也没来得及打伞,肩头没有拂干净的雪此刻